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9章 恐诸侯不奉诏
    石甲和卫绾的名字,刘荣之前就已经听过,只是无缘得见罢了。
    先说石甲,乃是豪门出身。
    他爹名叫石奋,十五岁就跟着刘邦打天下了,可以说是大汉朝的老革命。
    后来,石奋的姐姐受到刘邦的宠幸,成了为宫中的美人,石奋也顺理成章的担任了中涓之官。
    中涓相当于后世的侍从官、秘书官,虽然官职不大,但意义重大。
    能当这个官的,都是君主的亲近之人;反过来,当了这个官,就证明君主把你当自己人了。
    后世多有阉人担任这个职位,就把这个职位搞臭了,说起中涓,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哦,太监”,其实不是。
    类似的还有宦官这个职位,早期也是皇帝的亲近之人担任,后面多由阉人担任,搞得宦官就成了太监的代名词。
    赵高担任过宦官,不懂得人就说他是太监,其实不是的。
    赵高虽坏,却是有根之人。
    石奋勉强算是外戚,属于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那种。
    加之本人能力不错,人品一流,恭谨无比,受到几代皇帝的喜爱。
    到了文帝朝,他官至太子太傅,也就是刘启的老师。到了景帝朝,更是位列九卿。
    他历经几朝,亲历了几次残酷大的政治斗争,一直屹立不倒,活脱脱的官场不倒翁。
    这还不是最牛的,他教导儿子非常有一套。
    他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名叫石建,二儿子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甲,三儿子名叫石乙,四儿子名叫石庆。
    四个儿子,全部都是朝中重臣,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再加上他自己,一家有五个二千石。
    所以,人们又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不得不说,这家人当官属实有一套。
    。。。。。。
    说过了石甲,我们再说卫绾。
    卫绾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相比于石甲,他在后世的名气更大。
    卫绾这个人车技一流,因此担任了郎官,属于技术性人才。
    这个人最牛的地方,就是他得罪了汉景帝之后,居然还能得到重用。
    刘荣对此十分叹服,对于汉景帝的小心眼,他可是深有体会。
    原来,文帝时期,卫绾升迁,担任了中郎将。
    一次,还是太子的刘启邀请汉文帝身边的人喝酒,唯独卫绾称病不来。
    刘启的小本本上就给记下了。
    他当了皇帝之后,就问卫绾,我请客,大家都来,为啥就你不来,你给我解释解释。
    卫绾狡辩说,我真的生病了(死罪,实病!)。
    汉景帝于是赐给了他一把剑。
    这里胡乱猜想一下,没准就是让他自裁呢。
    这不比曹操送给荀彧空食盒还要明显嘛。
    卫绾说,你爹已经送给我六把剑了,你的剑我就不要了吧(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
    想让我自杀,门都没有,除非你给我办一场活人葬礼。
    汉景帝都蒙了,说剑这个东西人人都喜欢,是很最容易就送人或者卖了换钱的东西,你居然还留着先帝御赐之剑,取来我瞧。
    卫绾当即就取了来,六把剑都还在。
    从此,卫绾人送外号卫六剑。(不是)
    汉景帝感叹卫绾是个忠厚人,把他的名字从小本本上抹去了,并开始重用他。
    如今,更是将他任命为了河间王太傅,显然是把他当自己人了。
    。。。。。。
    如此有传奇色彩的两个人,刘荣当然要见上一见。
    行过虚礼之后,刘荣开门见山,就问他们关于推恩令的看法。
    石甲其人,别看长得五大三粗的,心思却比针眼还细。
    汉景帝诏令初下,大皇子就拉扯群臣们议论,这合适吗?
    这要是传到宫里,汉景帝会如何看待自己呢?
    他老石家能够混到万石,有着一套专属的为官家学。
    一是懂得观时夺势,能够看清大势。
    二是不粘锅,永远都能把屁股上的屎甩出去。
    三就是谨慎谨慎再谨慎。
    比如他的弟弟石庆担任太仆,汉景帝问拉扯的有几匹马?他都得跑到前面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六,然后跑回来举手报告,六匹。
    这一家子,绝了。
    如今,他怎么可能对初次见面的刘荣说出心里话呢。
    面对刘荣的询问,他一个劲的夸赞汉景帝圣明,体恤诸侯,其他的话全都模棱两可、云遮雾罩。
    总之,就是不粘锅,一句可能授人把柄的话都不说。
    。。。。。。
    对此,刘荣十分厌烦,但也能也理解这是人之常情。
    不过,他们这种官员,做治世的看家犬足矣,却无法成为进取大世的千里驹。
    刘荣深知,汉兴六七十年矣,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盛世。
    他真想对石甲说一句,别在这给我装了,大人,时代变了!
    懒得在理石甲,刘荣将目光投向了卫绾。
    卫绾能够成功从汉景帝的小本本上逃生,其政治智慧不会弱于石甲等人。
    刘荣原本以为这个老儒也会给自己打太极,没想到卫绾却给出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回答:
    “此诏虽好,臣恐诸侯不奉诏。”
    他望向刘荣的眼神很特别,显然是知道这个政策出自刘荣之首。
    刘荣有些纳闷,《推恩令》中只字未提刘荣,这件事应该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啊。
    包括汉景帝、窦太后、刘荣三兄弟;还有晁错,作为汉景帝的头号心腹,他肯定也是知道的。
    如今,这个卫绾居然也知道了,莫非汉景帝对他的信任已经达到了如此的地步吗?
    这个卫绾不一般啊。
    这次离开长安,或许肩负着汉景帝的特殊任务也不一定。
    后面,刘荣有和两人胡扯了几句,就开始和两个弟弟告别了。
    时间不早了,是时候上路了。
    他偷偷递给了两个各一个锦囊,吩咐他们遇到大事或者到了危急时刻再打开。
    若无大事,切勿打开,切记切记。
    随后,大队人马开拔,三个人依依惜别。
    他们本就是一奶同胞,这些日子相处十分愉快,如今骤然分立难免有些不舍。
    无论前世还是今生,刘荣都是重感情之人,对于兄弟之情十分看重。
    刘荣望着两个弟弟远去的背影,眼圈不禁红了。
    直到远林遮住了他们的身影,刘荣这才和陈阿娇返回长安。
    他脑子里都是卫绾所说的那句话,恐诸侯不奉诏。
    他们真的敢不奉诏吗?
    他们真的会不奉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