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形篇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域叫‘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领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草补充线路的畅通无阻,这样对敌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地域上,假若敌人已有防备,我们出击就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反之,假若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可以突然出击战胜他们。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先敌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进犯;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由于天然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悍,将吏懦弱而造成败北的,叫做‘驰’。将帅强悍,士卒懦弱而溃败的,叫做‘陷’。偏将怨忿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积极掌握主动,考察地形险厄,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贤能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有着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去打也是可以的;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一定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进不谋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就象对待婴儿一样,那么士卒就可以同他共赴患难;对待士卒就象对待爱子一样,那么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优厚而不能使用,溺爱而不能教育,违法乱纪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生惯养的子女一样,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
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既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够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作战措施变化无穷,而不致困窘。所以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也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也就可以永无穷尽。
十一、九地篇
孙武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作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毗邻,先到达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水网沼泽这一类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务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求援,上下之间无法聚集合拢,士卒离散难以集中,遇上交战,阵形也不整齐。至于我军,则是见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关键的有利条件,这样它就不得不听从我们的摆布。’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上:深入敌国的腹地,我军的军心就会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食,全军上下的给养就有了足够的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心里就不再存有恐惧;无路可走,军心自然就会稳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这样的军队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就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这并不是他们厌恶钱财;我军士卒置生死于度外,这也不是他们厌恶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把士卒投置到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象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的一种蛇,打它的头问,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巴,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身,它的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象‘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配合默契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想用把马并缚在一起、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优劣条件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根本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在指挥军队这件事情上,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邃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我方的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象使其登高而去掉梯子一样,使军队有进无退。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象弩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要烧掉舟船,打碎锅子,以示死战的决心。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官兵,把他们投置于险恶处境,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敌国境内作战的通常规律是:进入敌国境内越深,军心就越是稳定巩固;进入敌国境内越浅,军心就容易懈怠涣散。离开本土,越入敌境进行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短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面对隘路的地区,叫做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要统一军队的意志;处于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上,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交地上,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巩固与诸侯列国的结盟;遇上重地,就要保障军粮的供应;遇上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无地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保障军心稳定,准备殊死奋战。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因而,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预先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获得有利的地形。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称霸的军队。凡是称王称霸的军队,进攻敌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的意图。动用士卒,只说明有利的条件,而不指出危险的因素。将士卒投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这种事,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之一部,千里奔袭,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标。
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赏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允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反复秘密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方面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地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变化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因此,战斗打响之前要象处女那样显得深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十二、火攻篇
孙子说:火攻的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焚烧敌军的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 敌军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粮道。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平时即有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所谓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所谓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凡是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上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机动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持重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等待火势旺盛之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以从外面燃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方法,灵活运用,等待放火的时日条件具备时再进行火攻。
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殊为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及时论功行赏的,就必定会有祸患。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之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忿懑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忿懑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道理。
十三、用间篇
孙武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室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方后方动乱不安,民夫疲惫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生产的,多达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一旦。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肯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慈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称不得是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者。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贤良的将帅,他们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普通人,就在于能够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求神问鬼的方式来获得;不可拿相似的事情作类比推测来得到;不可用日月星晨运行的位置去作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间谍的运用方式有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就是使用间谍的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也可以叫做乡间。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即是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故意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受骗,一旦真情败露,我间就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为亲近的人;给予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的;没有什么事情比间谍更秘密。不是才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分辨证实间谍提供的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秘密却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
凡是要准备攻打的敌方军队,要准备攻占的敌方城池,要准备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就可以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返回报告敌情。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于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尹(发yin音,not yi一、伊),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够任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上的关键步骤,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好!至此我已将《孙子兵法》讲解完毕。今天的课就讲到这。明日就请宋将军为将士们讲解《三十六计》。”
“悉听尊命!慕容将军!”
????????????????????????????????????????????????????????????????????????????????????????????
敦煌,西域黄沙滩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已是大梁开平三年即长安安庆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十三日。
教兵场上,慕容天水和全军将士正在聆听、观望镇西副使宋克金宋将军在帅台之上激扬文辞——
“《三十六计》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我们已无从知道。可以说它是集古代兵家‘诡道’之大成,是专讲军事谋略的兵书。但这三十六计,不免也带有割据战争中那些尔虞我诈、掠夺兼并的诡计阴谋,并且其中不少计谋由于拘泥于成语而定名,亦不免有牵强附会的地方。不过此中的军事谋略思想,具有传世价值,值得我们全军将士认真研习。好了!我在此先简略介绍一下《三十六计》这本兵书,然后我们再细观全文。
三十六计不分卷,全书共分六套,而在每套计之中又各列六计,共是六六三十六计。每计的名称多取于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形象易记。每计的顺序是先出计名,次作解语,再加按语。解语前半部分多引自兵法,后半部分多引出于《易经》,语意比较难懂。不过请将士们放心,我会对每计的解语作通俗解释,然后再简单列举实例相参照,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接下来我们开始看正文。”
总 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理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这段辞意是说,太阴六六之数的乘积是三十六,在客观实际中蕴藏着谋略,谋略的运用也要根据发展着的客观实际。认识了客观事物的矛盾性,就可以掌握和运用谋略。谋略不能违背客观实际,单凭主观想象去生搬硬套,否则就会招致失败。”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阳之对。太阳,太阴。
“瞒天过海,即俗话所说‘过得海便是神仙’的意思。认为防备十分周到,就容易松懈斗志,麻痹轻敌;平时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里,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最机密的事。
在一个被人控制或处于不利的环境之下,想争取主动,转危为安,很容易产生这种瞒天过海的念头。因为这条计在于利用对方的一时疏忽,而不一定对对方有直接的威胁或危害性,且易于使用,易于收效,收放自如。但它和掩耳盗铃不同,掩耳盗铃是想欺骗别人,反而弄巧成拙,倒把自己弄了个稀里糊涂;瞒天过海是有了一整套计划,一定目标,而把人家愚弄于掌上。不过,两者的后果虽然不同,却同是以骇术为出发点,骗得过就是‘过海神仙’,骗不过就成‘入瓮乌龟’。所谓聪、愚、贤、不肖的分别,只是一板之隔。这条诡(鬼)计的典型事例有‘假传圣旨,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瞒天过海,齐姜乘醉遣重’。”
第二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这意思是说打集中的强敌,不如把它调动分散以后再打;先兵出击,不如后发制人。
由此,我也总结出了一句争战策略:即先发制人要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若先发攻击,气势强盛,我则避其锐气,待其气衰而采用后发制人。‘围魏救赵’这一计被战国中期齐国的军事家、春秋时孙武的后裔孙膑运用得出神入化,取得了齐魏桂陵及后来马陵之战的胜利,最后迫使魏国主将庞涓愤恨自杀。”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泛指第三力量)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善于运用《损》卦中关于‘损下益上’的逻辑推理演算。
在本身没有办法,或欲以保存自己实力而受到客观环境限制的时候,自己不动手,叫别人去执行自己杀人的意图,这就叫借刀杀人。杀人而要借刀,即是假手杀人之意。杀人虽然残忍,但世上有许多该杀的人,也有许多不该杀而枉杀的。杀人的根本毋需研究什么仁义道德,杀的是什么,此人该不该杀,总之是‘逆我者亡’。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普遍的原则。但杀人也有贤愚之分:笨伯杀人,直截了当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表面上既英雄,又痛快,可是这样一来,难逃法网的制裁,更会遭到世人的冷眼相待,说他残忍暴戾;而聪明的杀人则不会这样,枪不需自己动手,公开利用法令或假手别人,这样,目的达到了,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上还可以多涂一层香油。据说,此次中原武林大乱中,‘四大帮主’和‘十八教主’之间全力火拼,是被人利用了这借刀杀人之计!”
第四计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根据刚柔相互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防御,逐渐地消耗、疲惫敌人,使它由强变弱,我就自然会变被动为主动。
以逸待劳这一计出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军事以近待远,以逸待劳’。即在战术上自己先处于主动地位,应付敌人进攻的意思。引申来说,凡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沉着应付外力侵扰,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叫做‘以逸待劳’。使用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沉着应变,将自己的对方的环境和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就不动如山岳,机会一来就翻江倒海、雷厉(雳)风行。所以处事和做人是不同的;做事是今天的事今天了,效率越快越好;做人,尤其是处理一个复杂的人事问题,拖延才是一条好办法。拖,并不是怯懦,也不是卸责,它是一种权变手段,要使自己的意志不为猝然发生的事件诱惑,使自己永远站在主动地位,这就是所谓‘拖延政策’。从积极一面说就是设法使对方疲于奔命,挫折它的锐气,然后伺机出击,使其一蹶不振。即如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的意思。这一策略如用得好,能以弱胜强、以寡胜众,历史上有许多大战役因此而扭转局势。韩信擒赵王,刘秀击王莽,司马懿截阻于祁山,周瑜纵火赤壁,曹操破袁绍于官渡,谢玄战苻坚于淝水,以及春秋时的‘三通鼓曹刿胜齐’,都是以少胜众,劣势对优势的‘以逸待劳’为主的策略奏效。”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敌方遇到困难,危机,就乘机出兵夺取胜利。这就是强者趁势取利,一举打败处于困境之敌的策略。
《孙子兵法?军形篇》开头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即是说等待敌人出现疏漏时我们再乘机出击取胜,这也是一种趁火打劫,或者说是后发制人,正所谓‘因敌而胜’。但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纵火创造胜利的客观条件,也是一种趁火打劫之计。趁火打劫即是乘机搏乱。此计有两种方式,即是上面所说的纵火打劫和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去混水摸鱼;纵火打劫是自己放火,然后再喊贼捉贼,达成自己的企图。不管是趁火也好,纵火也好,其目的同样在劫夺别人,充实自己。趁火虽然不是自己动手,却行动处于被动,被动就非英雄本色。大丈夫做事经常要主动,总是想靠别人给自己制造机会,可制定路线使别人为自己创造机会。此纵火与趁火的解释,正如水和空气的变幻,归根结底,总是以自己的利益放在人家的痛苦之上。
古代的英雄豪杰,放火高手首推张仪,打劫老手莫如诸葛孔明。张仪可算得上是条‘惹火生事’的尤物,一生做的都是煸风点火的事。他为了拆散六国的‘合纵’计划,跑到哪里,哪里就起火;他欺齐、骗楚、讹燕、诈赵、诳韩、哄魏,凭口里那根‘火舌’,烧得六国君臣焦头烂额,为秦皇统一中国铺路搭桥。再说孔明,他虽被誉为卓越的政治家,但他的政治资本当初还是靠‘打劫’而来。他初出茅庐时被曹操赶到绝处,跑到孙权处做个战争贩子,煸动起南北大战。趁周瑜火烧赤壁,曹操逃命之际,却唾手而‘劫’了荆州、襄阳、长沙、武陵、桂阳、零陵等州郡,活活把周瑜?周公瑾气死,给刘备奠定了割据的地盘。
‘趁火打劫’这一计名虽然不中听,却是名符其实的。上至朝堂,下至市井,此等事件极为普遍,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历史是握权弄势人所写的,他们能把最坏的事说得最好听,把最丑的脸孔涂成最漂亮。什么‘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话,不外从‘打劫’两字演绎出来的漂亮名词。我们可以回忆回忆,中国几千年来历代的政权是怎样嬗递的?还不是这么回事?最典型的例子莫如石崇,民间常说‘富比石崇’,以石崇代表财富,但他那富强敌国的财富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说穿了,就是石崇‘做官又做贼’。当他做荆州刺史时,利用职权,经常明来暗往劫杀行商巨室,谋财害命,抢金夺宝而致富的。总之,要想自己成为英雄,火不能不纵,财不能不劫,哪怕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只要能拜得出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会摆出一张悲天悯人的脸孔就行。”
第六计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方指挥不当,军如无头之蝇,乱撞乱碰,就不能判明和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这是指挥员失去分析判断情况的能力的一种征兆。要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将其消灭。
声东击西,这是说用计于兵要出奇制胜。兵法有云:‘声言击东,其实击西。’目的在于转移敌人目标,使之疏于防范,然后乘其不意,攻其无备。即凡是对全体一件事,为了消除当前人为阻力,减少本身损失,一定要设法分散对方力量,或松懈其意志,才可以乘虚而入,达到目的。此计的方法很多,或制造谣言,混淆视听,增加对方顾虑,迷惑其意志,或故布疑阵,使对方力量分散,削弱其防卫,但本身的企图和行动却要绝对秘密,时刻要争取主动。秘密与主动,是处事的最高原则。不秘密等于自己不设防,被动处处受牵制。不管在战场、商场、情场、政治或人生舞台上,这声东击西、避重就轻的计策,时时可见,处处可行,而且奇谋百出,花样多端,有的干得很漂亮,有的却弄巧成拙。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煊便用此计使齐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还有楚汉相争之际的陈平,也是利用这声东击西之计救刘邦脱离虎口而进驻了汉中。”
第二套胜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狂也。少阴、太阴、太阳。
“用假情况蒙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虚变实,以各种假象掩盖真象,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
老子在道德篇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一种简单而又深刻的哲学观点。但计谋中所说的无中生有并不是这样。无中生有,简单地说就是‘无风起浪,无事生端,无事生非’。它与虚张声势是不同的。其动机是惟恐天下不乱,目的在混水摸鱼,手段是造谣滋事。造谣者看起来容易,但想借谣言达到目的则相当困难。市井间的口角造谣,徒逞一时之快,了不起是中伤,使仇家受损,但对自己一定有好处,真正造谣的目的,在于损人利己,如果撇开自己的利益标本并不算是计。俗话说得好:‘谣言止于智者’。可见如果没有缜密的计划,变幻的过程,很难瞒得过智者。反过来说,造谣者非有天才不行,故亦可以称:‘谣言起于智者’。滋事的解释,本是借着一个问题加深它有矛盾,扩大它的事非,但这里所指的并无须有事实根据,而是凭空制造事件的。
就拿做木偶戏来说吧,台下看去,好象幕内藏有千军万马,但揭底一看,还不外就是这么几个屌人,几个木偶和几根牵线?谣言一定滋事,滋事必靠谣言,相因相成,缺一不可。谣言比什么都可怕,它是无形可见,无影可见的;是非出自嘴巴,兵藏于心胸。凭几句话,可使人轻生,英雄解甲。战术上有所谓‘谣言攻势’的,善于使用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若说滋事防碍天下安宁,那谣言就是滋事的根源。善于造谣的人,本身就是魔术大师,他能在帽子里弄出兔子,能大变活人,也可以使观众蒙蔽,昏昏沉沉,信以为真。造谣要看环境,造得要合乎情理,只求‘过得海’,无须长期考验,所谓‘信不信当面考验,灵不灵过后方知’。到了过后揭底之时,自己已是‘过海神仙’了。
陈胜、吴广在揭竿起义之时,就利用鬼怪事件去鼓动民心。他把写上‘陈胜王’的帛布塞入鱼腹里,以示天意,又叫人扮鬼叫,半夜咕‘大楚兴,陈胜王’,便吸引了一批迷信的人参加了起义行列。
刘邦也曾造谣,说斩了白帝子,仍然把自己当作‘赤帝’,又说自己有黄气盖顶,有王者气。这样,就把当时的人骗入术中,声势浩大,便从一个好色好酒之徒的无赖,一跃而登上龙庭。由此看来,刘邦是靠谣言起家无疑,他是善于利用当时的习俗环境,使‘真无’变成了‘真有’。
还有一个算是空前绝后的无中生有之计,那就是刘张仪戏弄楚怀王爱美色的这一嗜好,说要去给他选晋国美女,于是乎楚王给他很多银子做路费;而南后和郑袖听到张仪所放的消息,恐怕日后失宠,于是又加派银两去疏通张仪。因此张仪又刮了一把油!在辞行宴上,张仪又耍诡计,说自己罪该万死,从未见过楚王身边南后、郑袖这两位天姿国色,晋国美女实在是差远了。这倒弄得楚怀王很高兴,天下间谁能比得上我这两条美女?于是就打消了让张仪去晋国选美人之念。当然他也不会向张仪索回路费!由此,张仪整整挖了一个‘空洞’,划了一个圈,又让他们合合美美地安全合上,自己更是大获全胜,更使得楚怀王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从此岁岁平安无事喽!”
第八计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在这里固守时,便悄悄地迂回到那里偷袭。这就能乘虚而入,出奇制胜。这正所谓‘以正合,以奇制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善之善者也。
暗渡陈仓这一计是根据历史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而来。其中‘明修’是正,‘暗渡’是奇。其意思是:在双方对恃的时候,故意树假目标,明示以企图,吸引对方注意,暗地里却积极进行另一个进攻计划,这种部署,就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术。照兵法上说,这是奇正相生的战术,‘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其不备’,用一句实用的战争术语,‘暗渡陈仓’就是‘偷袭’的运用。再比如快速的武术格斗,要想尽快击倒对方,也是要正奇、明暗、前后、左右、上下并用,此中的明、前、左、上以及所有正面挡敌搏击,就是正;其中的暗、后、右、下以及所有出其不意的动作,那就是奇。这正奇明暗运用得风风火火、实实在在,便可以尽快克敌致胜,可保万无一失。战争战术偷袭的方法很多,黑夜劫营可以,伏兵截击可以,但‘暗渡’的同时还要‘明修’,其部署更加复杂,过程更加曲折,其作用在转移对方目标,分散其注意力,松懈其攻防准备,这就是‘避重就轻’的战术。
孙子所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者备之,强而避之。’这些话,就说明了必须先削弱对方的力量,才可以减少自己的损害。‘明修’就是削弱之法;‘暗渡’是攻虚的进行。换句话说,‘明修’是给‘暗渡’铺好胜利大道的前奏曲。世人有把‘暗渡陈仓’这句话比喻男女偷情的,也正说明了表面的一套是用来掩饰底下一套的,无非就是障眼法的巧计。要真正了解掌握‘暗渡陈仓’这一计,还要知道什么叫做‘明修栈道’。栈道就是在山路险阻的专访,架木为路以通行人的燧道或木桥。有依山势旁筑的,有半山起飞桥的,这种现象在陕、川、甘、黔等地区最为常见。那里是峦峰高耸,古木参天,鸟难飞越,兽怕攀援。李白有过这样的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可见其险要艰阻,栈道的价值,它是险峰绝壁唯一的交通要道。
‘陈仓’是个地名,即在陕西宝鸡山。在那里就出过一个历史有名、后人乐道的故事,那就是汉初韩信使用过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是这样的,刘邦自逃脱项羽的控制,率部进入汉中之后,其谋士张良?张子房尽将唯一的交通要路栈道烧毁。其实,陈平使出‘声东击西’之计,要刘邦向项羽奏请回故乡丰沛省亲,其内心却是要进驻汉中。此中,张良也和刘邦唱起了珠连璧合的双簧。说宁可遣他去汉中,也不可以放他回乡取家眷,使人去丰沛取他的家眷到咸阳来作押,好教他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做人,休生妄想。
项羽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陈平又乘机启奏,道出个中利害,便说服了项羽,准许刘邦进驻了汉中。说来道去,这条‘声东击西’之计是说的障眼法,而韩信所使用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做的障眼法,或者说‘声东击西’是说的障耳法,与‘暗渡陈仓’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项羽之所以中计,就是因为陈平还事先利用‘调虎离山’之计支走了谋士范增前往彭城催楚怀王徙居郴州,更没有听从范增所作的布署交待,也没有看清刘邦的‘阳奉阴违,扮猪吃虎’之计,而终将把汉王刘邦放虎归山。这一连串的计谋使出,范增、项羽接连中记(计),其局焉能不败?
刘邦及其众将士如脱笼之龙虎,浩浩荡荡地进发汉中。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此大好的脱身之机,刘邦比得爹还高兴!其谋士张良之所以采取烧毁栈道的措施,一方面防项羽追击,一方面以示无东归之意。及至韩信被拜为大将,生聚教训了几年,在反攻前夕,特派几百名将兵,去重修已毁的栈道,故意给项羽的守将章邯一个错觉,然后暗里倾师而出,从陈仓的小路进军,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把章邯消灭,跟着步步进迫,席卷项羽地盘,最后的彭城徐州九里山一役,直迫项羽自杀于乌江,替刘邦打出了汉家江山。
这手‘暗渡陈仓’的计策,三国时东吴的第三任大都督吕蒙?吕子明‘白衣渡江巧夺荆州’就是很好的一例!个中详细,我们也要了解一下。
故事是这样的:孙权自刘备‘借’去了荆州,老刘赖死不还,孙大侠心有不甘,打官司没法打,到哪里说理去?必须动用武力解决!所以,孙权无时不刻不想把荆州夺回,那时荆州的守将是刘备的义弟关羽?关云长。
孙权把夺取荆州的重任交给新都督吕蒙,吕蒙探听得关云长突然加紧防备防务,沿江设有烽火台,增兵驻守,立即装病辞职,荐青年陆逊继任,自己却退居幕后策划一切。你别小瞧了这位小青年陆逊(迅)?陆伯颜,他就是后来江东孙权的第四任都督,江湖人称‘小周郎’!
这换将的情报传给关云长,果然被骗过,自高自大的关云长,目无孺子,认为陆逊无能为力,便把防军移到北边去攻打曹操的樊城。吕蒙见时机成熟了,乃选派水军,一部分埋伏在舱底,一部分穿白袍于上,扮作商人模样,摇船向荆州进发,以商人身份,瞒过了哨兵盘查,乘机把烽火台夺下。这样,‘台’也垮了,‘火’也举不起来了,再乘胜追击,直捣大本营,把荆州顺利地夺回。因此,关云长被逼得走投无路,在两路夹攻的时候,不得不夜走麦城,而把脑袋献出。俗语说‘大意失荆州’就是出自于此。
纵观全过程,其中的换将、扮商、藏兵,无非都是障眼法,也正是‘暗渡陈仓’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是为了偷袭荆州。结果此计成功,大获全胜。”
第九计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这段辞意是,当敌方内部矛盾趋于激化,秩序混乱,我便静待它发生暴乱。敌方反目为仇,势必自取灭亡。这就是以柔顺的手段,坐等愉快的结果。
但是这‘隔岸观火’与‘一箭双雕’或是‘一石二鸟’之计不同,前者是‘静等好结果’,后者则是要‘先动后静’;而它们的相同点在于过程中都有‘袖手旁观’、‘坐山观虎斗’之状,都想得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这‘隔岸观火’一计,表面上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意,而实质内心却有‘火烧得越大越好’的欲望,即‘幸灾乐祸’,希望自己到头来能‘坐收渔翁之利’。这看似条阴谋诡计,但对具体的事件来说,还要看是‘何人使用’、‘用在何人’而另当别论!”
第十计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这意义是:使敌人相信我方的‘友好诚意’而麻痹松懈;我则借机暗中谋划,积极准备,待机行动,切不要让它发生变化。这就是两面三刀、暗藏杀机、外示和好的策略。
慕容将军所讲的‘石勒用间胜王浚’就是此计的一个绝好例证。
还有一切诈降的策略,也无非是‘笑里藏刀’。它的同义语是口蜜腹剑,意思是说嘴边甜如蜜,心里毒如蛇。玩弄此计的人,其表现是笑脸常开口,背后却是磨刀霍霍向猪羊。
人类最天真的本能就是笑和哭,由于习于奸诈,此本能就变了质也走了样。哭和笑,都有真和假,真哭或假哭,充其量不外发泄内心的郁闷或博人同情,但笑却不同了,除天真之大笑、微笑表露喜悦外,做作出来的狂笑、浪笑、狞笑、奸笑、冷笑、谄笑、暗笑、傻笑和媚笑等,都是有企图的,不是落人之面,谋人之财,就是害人之命。
所以大唐诗人白居易有所感而吟道:‘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惟有人心看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嗔。’更有‘人间妖艳美女可杀人于含笑之间’一说。可想而知,人间的笑是多么的复杂神秘,多么的深不可测。因为哭的形象是丑恶的,笑是美丽的,人以厌丑而爱美丽,所以上哭的当少,上笑的当多。即是说,哭声不会淹没英雄,笑声可以埋葬豪杰。
但有的时候,哭声亦可淹没英雄,只是为数不多而已。以笑为进取武器,变即‘笑脸攻势’,使用时要自然,要笑得其时,笑得其道。象褒姒那样,因笑不得其时,会搞出‘峰(烽)火戏诸侯而不听使唤’,萧夫人笑非其道,招来诸侯围攻,身亡国灭。而相反的杨贵妃会‘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不过是女人笑的效果,若用在见血见泪的斗争场面之上的笑,不限于女人,也不一定要笑。总之表面上是装出谦恭敦厚、和蔼可亲,以假诚恳争取真诚恳,以假同情换取真同情,使对方于不知不觉间堕吾术中。不难想象,此中有‘阳奉阴违’、‘扮猪吃虎’之意。
政治家有一信条叫做‘以柔克刚’,要捉苍蝇,用一粒糖胜过喷杀虫水。俗语有云‘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相聚何时休?’其解释就是越爱越恨,越亲越仇,所以变(便)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之戒。为什么越亲越仇,亲家往往变冤家呢?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利害冲突。在有所利用时则巴结迎风,呼爹叫娘,一旦时移势易,首先要斗的就是最亲密的之人。历史上汉初的吕雉对戚夫人,唐朝的武才人对王皇后,初期何其亲匿孝顺,后来又如何之冷酷无情,正所谓‘当时相倚何重,后来相逼何酷’。吕雉、武则天之所以夺权成功,在于笑里藏刀,戚夫人、王皇后之所以失败,在于笑里无刀。
刘邦和项羽,乃是结义兄弟,为了争权夺势,结义变成结怨,刘邦会用笑里藏刀的手段,故能逃过鸿门宴厄运,项羽不知用此手段,难免自刎于乌江。
由于口蜜腹剑、阳奉阴违之人太多,所以饱经世故的,最提防的是见面笑笑嘻嘻,握手亲亲热热之人。昔日唐明皇身边的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排除异己,以及楚怀王的爱姬郑袖计除魏美人,无不是善用了‘笑里藏刀’之计。所以贤人、善人一定戒备小人、恶人的两面三刀!切记!切记!”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这辞意是:当战局发展必然有所损失时,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胜利。
‘李代桃僵’这句话,系根据乐府的‘鸡鸣篇’而来,原诗是‘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本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后来用这句话来作比喻,即以此代彼之意,浅白的说就是:甲闯了祸,由乙去受罪做替死鬼。它与‘偷梁换柱’、‘偷天换日’‘偷梁换柱’以及‘移花接木’是有绝然区别的,切不可将它们混淆不清。说这代罪替死,闯祸的都是大有苗头的人,代罪的自然是他的信徒了,起码是对他有所仰望者。
在社会上,有许多作奸犯科的头子是雇有替身的,即是高价请人主持犯罪卖买,自己躲在幕后操纵,无事时,薪金照付;遇事则由替身出面,或罚款,或坐牢,甚至上刑场,也可以量钱搅掂,叫他死而无怨。看来,‘闯祸者’与‘代罪人’之间,心存有一种特殊关系。人都是爱惜自己的,谁肯白白牺牲利益去成全别人?何况拿生命去阴阳界的国际玩笑?
古人重义,今人重财,亦有为爱情而以身替死的,可算是别开生面的一种新公式。远在春秋时代,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哭谏不成,急兄难子寿赴义;李代桃僵,换婴孩赵氏存孤。这两件事都是代罪替死的典范,可谓是可歌可泣、死而后已!但也有以此为计而逃脱法网的大奸大恶之人,可谓是逍遥法外的漏网之鱼!”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这辞意是说:出现微小的漏洞,也必须及时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获得。变敌方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
‘顺手牵羊’这一成语,是说当在行路的时候,忽见路边有一只羊,顺手把它牵回家具(据)为己有的意思!这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如俗话所说的‘自动送上,却之不恭’和‘因利乘便,冷手执个热馒头’一样。世上的事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却非常微妙,往往在无意之中得到想不到的便宜货,也有因形势所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表面看来,这巧遇似属幸运,但实际上却是‘狗上瓦坑有条路’,‘顺手牵羊’所以成为谋人之计,自然不会是‘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那么清高,而是损人利己!
人是没有不贪便宜的,大人物大贪,小人物小贪;贪,就是生活的追求。所谓‘不贪不谋者’,那是遇不到心上的目的物时所说的漂亮话,是一种‘酸葡萄’思想。拿陶渊明来说,他高唱‘富贵非我愿’的同时,却无意中透露出那是由于‘帝乡不可期’,如果帝乡可期呢,他未必那样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故里,‘坐车’或‘棹艇’去耕田吧。
其实,说穿了,‘顺手牵羊’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想充实自己的生活思想,其方式是和平攫取,比趁火打劫稍为好一点、稍为高明一些!毕竟‘和平攫取’的机会不常有,想创造机会的英雄人物也不会寄希望于和平,所谓‘不打不劫,不英不雄,不富不贵。’可知贪婪是人类天性,打劫乃英雄行径,不管是明贪暗贪,暗劫明劫,方法不同,其把别人利益据为己有的计谋则一。
如果把‘顺手牵羊’这一计看作是和平策略,或认为是‘富贵逼人来’的幸运,将是大错特错,世上只有碰彩的赌博,绝没有无主的肥羊蹲在路边等人去牵,何况英雄事业是靠自己去创起,而非凭空洞渺茫的天数或命运,意外的收获不外是在‘混战、遭遇战、乌龙战’中的一场偶然胜仗罢了。即是说,在击溃了主要敌人的时候,挟战胜余威,乘机再去消灭次要的敌人,或者在狩猎时打不到猛虎,捉只猴子回来邀功。
‘顺手牵羊’的运用很广,民间最普通,官场最突出,这是环境不同的缘故,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人偷牛,被拿到官府里,控他偷牛罪,他却对县官狡辩说:‘我哪里是偷牛?不过路上有一根绳子,顺便拾回家去,而牛自动跟上来罢了!’这虽属笑话,可算是人间百态里‘顺手牵牛’的一个绝好例证。至于这‘顺手牵羊’的例证,春秋时‘崔杼计除齐庄公’以及‘楚王抢夺息夫人’的事件,还不是因为女人而争风吃醋、顺手牵羊么?”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有怀疑就要侦察确实,待情况完全掌握了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条件。
‘打草惊蛇’和‘无中生有’的意义不同。‘无中生有’是凭空制造谣言或事件:‘打草惊蛇’是本来就有这件事,大家不注意冷落了,而特别使之突出,骇人听闻,制造混乱局面,使之闻风丧胆,进一步达到‘趁火打劫’的目的,这和‘无中生有’的目的是相同的,这就是‘惟恐天下不乱’思想,是指未占到便宜的‘英雄’行径。国为天下太平,英雄无用武之地,天下乱,社会秩序就会动摇,正所谓‘中原逐鹿’之秋,就是‘敬惜字纸’的人也会‘投笔揭竿’呢,何况好乱成性之人?盖此乃乘机浑水摸鱼的好机会也。
三国时,诸葛亮曾略施此等小计,就使得‘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战国时,司马熹妙计立阴姬为中山王皇后的事件,真个令人拍手叫绝,可赛比张仪利用‘无中生有’之计戏弄楚怀王及其郑袖、南后两位爱妃的事件。但司马熹却是运用‘打草惊蛇’之计而纵横捭阖、稳固自己的。”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惜;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凡有作为的,难以驾御(驭)和控制的,不可以利用;凡没有作为的,往往要依附别人以强立,这就会来求助于我。利用没有作为的并顺势控制它,这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借尸还魂’这句话,系根据神话传说而来。据说八仙中有一位铁拐李,本是个翩翩少年,博学强记,姓李名玄,因好幻想,醉心为仙,拜太上老君为师,学得了一套长生不老术。一日,他嘱咐徒弟说:‘我立即要神离躯壳,跟师父魂游太空去,你好好守住,不要离开半步,守到第七天。如果我魂还款还的话,那是我已成仙去了,才可将肉体焚化!’说完,静坐神游去了。徒弟守住尸体,加意防护,日夜不懈。守到第六日,忽然他的家人匆匆赶来,促他回家,说他的母亲病得很重,危在旦夕,务要赶回家见最后一面。徒弟听见,大哭起来,说:‘母病危急,师魂款还,如我回去,谁守师尸;不回家,母难瞑目。’家人力劝他,说师徒之义怎及父母之情?况人死六天,脏腑已腐,哪有还魂之理?于是合手将李玄的尸骸焚化,赶回家去了。第七日,李玄的魂归来了,却没有尸首可投,变成一个无主孤魂,日夜向空号叫,忽见路边有一具乞丐的死尸,猛然想起太上老君临别时说过的话:‘辟谷不辟谷,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便长叹一声:‘罢了!既然劫数难逃,大限已定,也不能相强了。慌不择路,魂正无依,不如将错就错吧!’乃附丐尸而起,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露肚跛脚,要靠拐杖走路的人。魂是李玄的,形是乞丐的,所以叫做‘借尸还魂’。这句话的涵义是自己在失败之后,要凭借或利用某种力量,作东山再起的意思。凭借新力量是‘借尸’,东山再起就是‘还魂’。
这种现象,商场上很常见。其用在军事、政治上的,东周列国的时代,更见多采多姿,那时的道义风气很盛,所谓扶弱国、继绝世的壮举,比比皆是:如宋襄公平齐乱,立世子昭为君;秦穆公扶立重耳,申包胥哭师秦庭。这是荦荦大者的。自秦朝以后,道义的施与已变成了利害借贷,刘备强借荆州还魂,搞到亲戚翻面,兵戎相见;更有借了赖着不还之事。
由此可见,‘尸’是不会白借也不可以乱借的,谨防‘僵尸入屋’,搞得自己家宅不宁,世上不少乘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