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643.第639章 虽僻远之何伤
    第639章 虽僻远之何伤
    卢溪到辰溪之间的沅江江面上,三艘桨船在鱼贯逆江而上。
    王一鹗站在船头上,迎面吹来的江风,把他的衣衫吹得哗哗作响。
    两岸青山翠屏,连绵起伏,仿佛远古之际就沉睡于此的巨人。
    山上植被层层叠叠,仿佛披在巨人身上的绿色衣袍。
    有的山高耸险峻,云雾缭绕,时不时鸟叫猿啼,破空而出。
    阳光照得江水波光粼粼,船桨划开水面声,在寂静的江面上,在高耸的夹山间回响。
    看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王一鹗兴致大发:“诸位,千年前,屈原大夫正是逆着这条江而上的。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吴承恩在旁边说道:“枉渚是枉水流入沅江的小水湾,在而今常德以南。
    辰阳就是而今辰溪。溆浦也有此县,辰溪上游的溆水之畔。传闻楚汉争霸时,项羽葬楚义帝于此地,故而又名义陵。”
    王一鹗哈哈一笑,“屈大夫悲愤绝望,那是因为身逢乱世,楚王昏庸,所以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之哀叹。
    而今大明天子圣明,朝廷焕然一新,上下奋发图强,故而有‘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之壮言。”
    汤克宽欣然说道:“每次读到皇上这首《少年中国说》,我都会心潮澎湃。是啊,而今我大明正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故而才有这少年朝气蓬勃之相。”
    全慎勇、任博安和姚丙周看着眼前景色,神情激荡。
    川边都司都指挥使刘显已经离开卢溪,顺江出常德,再转澧水去澧州,北上至长江边上的枝江,转船逆江而上,去四川赴任。
    下午王一鹗一行来到辰溪县城。
    辰溪城位于辰水入沅江口,是铜仁府、麻阳、凤凰、溆浦、黔阳、沅州、晃州通往常德府的水陆要道,比卢溪县城略大一些。
    这里也有两个码头,官码头和民码头,也叫水码头和旱码头,相隔不远,都在沅江边上。商铺也集中在附近一处,显得更加繁华热闹。
    街道也是石板路,往来的人也多是头缠包布,藏青斜襟衣衫宽腿裤,背着竹背篓。相比卢溪城,多了不少身穿襕衫衫袍,头戴儒巾的文人学子,以及短打劲衣装扮的旅商。
    码头上辰溪县丞徐耕田带着县衙十几位官吏来迎接。
    “辰溪县衙就你们十七人?”
    王一鹗皱着眉头问道。
    徐耕田被王一鹗一问,吓得脸色发白,身子哆嗦,“下官,下官有失远迎,还请督督.督爷恕罪。”
    他吓得连如何称呼王一鹗都不记得了。
    全慎勇上前一步,替他解释道:“启禀王督宪,辰州府卢溪、辰溪、溆浦、黔阳、沅州、麻阳六县,县衙主佐官总是会缺一两位。
    好一点的有县丞、县尉和主簿,差一点的只有主簿或县丞一肩挑。”
    王一鹗点了点头:“此前国朝吏部分拣官吏,全靠抽签。只是上有计策,下有对策。说是全凭天意,实际上多有舞弊。
    给钱的就上天保佑,中个好签。没给钱的就中签偏远边陲之地。这里此前是荒蛮流放之地,就算被吏部签中,多半也是告病推辞不来。
    现在新官制改革了数年,湖广还未被惠及到。不着急,凌抚台已就任,这次乡试虽然被宵小扰乱,只不过是推迟半月而已。
    现在已重开乡试,录取的乙丙三科举人,按照律制将分拣本省为官。等到他们培训期期满,抚台会优先安排到辰州府、永顺府。
    此外吏部会选调五百名国子监和学院招录生,分到各省锻炼。本督找方天官要了五十个名额,届时也会优先分到辰州和永顺府。”
    全慎勇惊喜道:“那可太好了。多谢督宪。”
    王一鹗挥了挥手,“改土归流,永顺府和辰州府是另一处战场,最是锻炼人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希望你们辰州府给湖南,给吏部好好锤炼几把好刀来。”
    进到辰溪县衙里,王一鹗在全慎勇的陪同下,找徐耕田谈话。
    “辰溪县事繁吗?”
    “回督宪的话,辰溪县事不繁。此地百姓苗汉五五开,苗民平日自行其是,就算有纠纷也是各寨内部或互相协商,少有到县衙告事。
    汉民多为此前的辰州卫军户,还有部分商旅。行事彪悍,多有纷争却喜欢自行处理。
    此外本县检法官、司理官尚缺,鞫谳之事难以遵行。”
    王一鹗笑着问道:“如此说来,你是侦办、缉捕、检法、司理一肩挑,一手包办?”
    徐耕田双手一摊,十分干脆地答道:“没错,如督宪说的一样,我什么都做。还有征粮、县试、祭祀、修桥、河堤.其中最令下官头痛的是县试。
    因为学子不足,溆浦县的学子也到辰溪来考试,叽叽喳喳,闹得下官头大。”
    “你是什么功名?”
    “南京国子监监生。”
    王一鹗猛然想起,“前些日子长沙城传的县试笑话里,那位主考官就是你?”
    “对。当时下官第一次任考官,东拼西凑,凑齐了考题,制诗诗名却犯了难,想了三五天都想不出来,临考时随意点了个《明月》为题。
    有位乡下教书先生写了一首诗,‘团团离海角,渐渐出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下官见教书先生考了十来年,连个庠生都考不上,一时怜悯,便说他,意思是好,可就是没韵,有韵本官就点你。
    结果这个教书先生叹息道,我就是没运,才一直教书,要是如大人一般有运早就做官了。当时把下官气得都笑了,活该十年未中,当即把他赶了出去。”
    王一鹗笑了,“而今天下读死书的人太多了,只知其字不知其义。这样人的还考什么啊,就算侥幸考出来,也是浑浑噩噩,与国与民无益。
    供销社,还有工商实业会陆续进入辰州府,这种读书人可招录进去做个账房或记室。百姓中读书人不多,工商大兴,又急需能识字算数的人,不要浪费了。”
    “遵命!”
    又问了辰溪县其它的政事。
    田赋没有一年是能缴足的。此地多山寨苗民,结寨自保,外人少有踏入,官府没人敢到山寨去收粮食。
    只能在县城附近征收,那里多是世家地主,以及军户转过来的民户,一言不合就要开打的。
    怎么收?
    “督宪,此地苗汉杂居,民风彪悍,偏偏官吏缺员,又招不齐衙役快班。县衙毫无威严。年年征粮不足,次次磨勘为下。
    此前辰溪县有知县和县丞,吃了两三次磨勘劣下后,前途无望,干脆挂印离去,此后辰溪县就十几年没有知县了。
    下官这个县丞是赶鸭子上架,原本还一腔抱负,当了一两年后也无欲无求了。”
    全慎勇在旁边补充道:“辰州府七县加镇溪所,没有一县能足额征粮。国朝地方吏治,以征粮为第一要务。
    田赋不足,前途免说。加上这里原本是偏远松疲之地,出了名的简缺。在辰州府任职的官吏,或是无资历背景的老实本分人,被随意打发到这里。或是得罪了上司,被故意挪到这里贬斥刁难。
    于是多半浑浑噩噩混日子。”
    王一鹗默然一会,深有感触地说道:“本督离京辞陛时,皇上说道,地方吏治,首在各县知县。
    知县为大明第一亲民官,是一县之长,承上启下,理政亲民。中枢三司制定再多再好的政策,知县没有用心执行,老百姓还是得不到一点恩惠。
    今日一见,本督终于明白石汀公交流改土归流经验时,切切交代。改土容易,归流不易。不易在于流官选任。选任不慎,全盘皆失。
    果然说得没错。
    千辛万苦把土司一并废除,改为流官。可是选用的知县、县丞等一县主佐官不得力,造成民怨沸腾。不仅无法争取到民心,还会激起民变。”
    王一鹗嘴里说着,心里感慨更深。
    辞陛离京前,皇上召自己进西苑,详谈了七八次,次次都提到地方吏治在于知县、县丞一级官吏的选用和管理。
    自己八百里加急上禀李珊等湖南世家首脑,暗地里串联,意欲罢考以破坏湖南第一次乡试。
    皇上八百里加急寄回的廷寄,御批言辞间,对破坏乡试十分愤怒,要自己严惩李珊等人不殆。
    批语中皇上也点出了他的愤怒根源。
    湖广改土归流工作步入正规,辰州、永顺两府最是需要合格官吏的时候。
    原本趁着湖南乡试,录取一批乙丙科举人。他们都是湖南本地人,熟悉当地情况,稍加培训就能上手,充实到辰州、永顺两府,一边历练一边选拔。
    李珊等人居然组织罢考,要破坏乡试,他们不是撞刀尖上吗?
    现在看了辰州府各县县衙如此稀烂的情况,更不敢想象改土归流新成立的永顺府各县会是怎么样。
    一群浑浑噩噩摆烂的官吏管着从诸多土司那里接管过来的苗民百姓,天知道会出多少乱子?
    到时候民心没有争取到,还激起民变,震惊天下。
    那改土归流就成了笑话,自己也成了笑话。
    终于领悟到皇上的一番苦心了。
    难怪凌云翼一到任湖南巡抚,一边接手李珊等人的案子,一边立即接管岳麓书院,把它改为学习班。
    亲自主持本次乡试,以京师调来的吏部、鸿胪寺以及政宣局官员为“协助阅卷官”,足额录取甲乙丙三科,然后把乙科三百六十七名,丙科四百七十九名举人全部塞进去。
    协助阅卷官摇身一变成为教师,加紧培训。
    想必也是得了皇上的切切叮嘱。
    还是皇上站得高,看得远啊。
    打发徐耕田离开后,姚丙周和任博安联袂参见。
    “督宪,黔阳县发来信鸽,杨兆龙上船了,明日可至。”
    “那好,全知府。”
    “卑职在。”
    “你和吴长史一起跟他谈。本官和汤都使不出面,我们先去麻阳看看,那里是通往铜仁和思南府的要道。”
    “遵命。”全慎勇马上答道,“督宪,下官如何跟杨兆龙谈?”
    “先扯皮!扯个五六天,等本督和汤都使从麻阳回来再说。播州三千狼兵,只能还一千回去。”
    汤克宽在一旁说道:“都司政宣局动员了三四个月,才凑足一千人。
    这些官兵都是长眼睛的。杨氏拿他们的性命换朝廷的犒赏。以前拼死拼活,流血舍命,只能得些残羹剩汤,好处全进了杨应龙的囊中。
    现在犒赏直接发到官兵手里,一切待遇等同镇卫军。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除了杨氏的心腹和死忠,是人都会选。”
    王一鹗等汤克宽说完,继续说道:“这一千狼兵换那两千狼兵的家眷。杨应龙要是舍不得,那就一个都不要拿回去。”
    吴承恩说道:“督宪放心,杨氏野心勃勃,这三千狼兵是他们的精锐,又都是百战老兵,杨氏舍不得。能还回一千,虽然十分气愤,但总比一个都没有要强。
    拉扯一番后,他们肯定愿意换。”
    王一鹗冷笑道:“本督就是要跟拉扯一番。等到扯完皮,估计得两三个月了,天寒地冻,什么事情等万历二年开春再说。我们就有充裕的时间准备。
    姚丙周,你那边的计划进行得如何?”
    “回督宪的话,一月内必见分晓。”
    “几成把握?”
    “回督宪的话,六成把握,但卑职一定全力促成此事,让督宪的妙计得以实现。”
    “妙不妙计的,看最后的效果再说。
    杨氏辖下有多少人口,他们一直不肯说。
    你们镇抚司刺探的情报,去年杨氏存有粮食六百万石,马五百余匹,牛二千余头。贵州布政司去年田赋才十二万六千石。
    他们还擅开银场递年煎银两万余两,黑铅数万余担。聚集人夫每年砍杉板一万余副,一半卖于来往官员,一半顺江发往苏州等处变卖,又是一笔巨富。”
    王一鹗背着手,在屋子里慢慢踱步转圈,众人坐在椅子上,目光随着他转。
    “杨氏麾下有多少兵丁,也不知道。成化年间,四川松州茂州番兵作乱,左副都御史张瓒张公奉诏平叛。
    他调集西南各土司土兵,据他的《东征纪行录》有写,播州宣慰杨辉父子率其部属土兵八千余人从征,并留兵丁万余留守。
    成化年间,杨氏有兵丁近两万,而今近百年过去,杨氏聚集这么财货,丁口又日渐增长,麾下三万兵丁应该有的。
    播州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员精锐镇卫军,四面合围,少说也需要十万兵马。
    调遣十万兵马,需要耗费多少钱粮,耗费多少民力。所以皇上同意了本督的计谋。此计能不能成事,关键还在姚丙周你能不能说动那两人。
    姚丙周,你要全力以赴!”
    “遵命!明日卑职就潜行去思南城,务必把此事办下来。”
    “好,广宁,你要竭尽全力配合姚都事。播州一下,你二人当为首功次功,本督定会为你二人上疏请功!”
    “督宪放心,我二人必定全力以赴,以全此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