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49章 刘仁轨与礼部为敌
    第549章 刘仁轨与礼部为敌
    禄东赞抬首道:“他是朋友,他更是唐人的都护。”
    翌日,松赞干布又将一份书信送了出去,送信的是一位吐蕃的勇士,这位勇士策马朝着长安城方向而去。
    禄东赞坐回了都护府门前,见到了匆匆奔赴长安城的勇士,了然一笑。
    今天的都护府很忙,这里的官兵来回奔赴不停,禄东赞喝着青稞酒在这里一直等到了黄昏时分,也没有见到李安期回来。
    每每有都护府的官兵路过,他们就会见到颓废又年迈的吐蕃大相,甚至还能闻到他身上的酒气。
    直到夜里,李安期这才回来,见到了在门外已醉倒的禄东赞。
    正值夜里,气温正在降低,如果禄东赞就这么一直躺在外面多半会冻坏的,更别说他现在是一个老人家。
    李安期将禄东赞扶进了都护府,让他在屋内安睡。
    回来之后,李安期还要为眼前的事忙碌。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李安期每天天不亮的时候就离开了这里,每到夜里才会回到都护府。
    今天,忙碌了一天的李安期回到都护府,见到了带着一车酒水的禄东赞
    拉车上的酒水是用坛子装的,只有关中的酒水在运送的时候,才会用这么大坛子。
    禄东赞朗声道:“今天要喝好酒!”
    李安期翻身下马,道:“哪里来的酒水?”
    禄东赞揭开酒坛子,用力一闻,笑道:“哈哈!关中的好酒。”
    也不知道,今天这位吐蕃的大相怎么就带来了这么多酒坛子。
    直到禄东赞喝醉了,正捧着一个盆大口吐着,李安期拍着他的后背,道:“关中的酒水更烈,你不该喝这么多的。”
    禄东赞吐完之后,捧着盆就睡着了。
    李安期从他手中夺过木盆丢到了都护府外,给禄东赞盖上毯子。
    “李都护,朝中的调令。”
    李安期心中惊疑,接过调令蹙眉看着。
    一旁的裨将问道:“李都护,朝中是要……”
    李安期颔首。
    裨将见状,又放松一笑也明白了李都护的意思。
    从今年开始都护府的人都知道李都护一直在期盼着回长安的那一天,李都护已写了好几份文书,问询兵部的意思,可李都护送去的文书迟迟没有回应。
    现在这个回应终于来了,李安期拿着文书高兴地一笑,他现在就想翻身上马,带着文书前往长安。
    可在离开之前,李安期还有不少事要做,他确认了前来接任的都护是程处默,是当朝卢国公的儿子。
    程处默将军距离吐蕃都护府还有两天的脚程,若是现在就动身,策马一路向东行,天亮的时候就能见到正在赶来都护府的程处默。
    “都护打算何时动身?”
    李安期看了看烂醉如泥的禄东赞,低声道:“程小公爷要是见到禄东赞这副样子躺在都护府……”
    “小公爷多半会将吐蕃大相揍一顿,之后丢出去,若追究起来……小公爷多半会说不认识禄东赞。”
    李安期又在都护府逗留了一天,直到禄东赞酒醉醒了,才说起了调令的事。
    禄东赞笑着道:“你终于要走了,朋友!”
    李安期拍了拍禄东赞的肩膀道:“你少喝点酒。”
    “哈哈哈!我离不开酒。”
    李安期对这个结交还不到一年的朋友道:“我要走了,以后你少来都护府,程小公爷不是一个好招惹的。”
    禄东赞醉醺醺地离开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听到这话。
    李安期翻身上马,带着自己的人手远去,都护府就要迎来新的都护了。
    策马出了十里地,李安期就见到了正在赶去吐蕃都护府的程处默。
    双方短暂地打了一声招呼,就各自带着各自的人离开了。
    李安期任职吐蕃都护府的都护有四年,这次他也得以回家,可以祭拜家父。
    乾庆十三年,十月,关中入秋了,李世民走在安宁村中,看着一颗颗柿子挂在了枝头上,“再过一个月,这个柿子就熟了。”
    长孙无忌道:“臣要恭贺陛下。”
    李世民在柿子树下停住脚步,问道:“你要恭贺什么?”
    “在吐蕃有很多年轻人在称颂大唐。”
    “称颂什么?”
    这两年,李世民一直在村子里养老,从来不过问国事,自然也不知道如今的朝政局势。
    真要说了解,李世民也只能从中知道自己的大孙子最近在学政很累,每一次前来看望那孩子都能吃得很多。
    “吐蕃的臣民称颂大唐给了他们牧场,给了他们牛羊。”
    李世民不解道:“大唐给了他们哪里的牧场?”
    长孙无忌解释道:“那些牧场本就在吐蕃,只不过一开始并不属于微末的牧民,现在天可汗将那些原本不属于他们的牧场分给了他们,就有数万人为此向着长安城拜倒。”
    深秋时节的冷风吹过,李世民看着枯黄的草木,“朕的儿子究竟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长孙无忌又将吐蕃发生的事讲述了一遍。
    吐蕃发生的事很突然,突然得让人还没想明白,就有了一群接着一群的吐蕃人要向大唐效忠。
    “大唐在吐蕃建设郡县,他们觉得要先建设郡县才能将人聚居起来,就有了一片又一片人,天可汗说建设郡县不适合在吐蕃,想要朝臣想出更好的办法。”
    “这件事在朝中争论了许久,一直没有结果,天可汗希望吐蕃的牧民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无须用郡县划分,不用墨守成规,可朝臣觉得想要控制就必须要划分郡县,想要治民安民,就要分权。”
    李世民冷哼一声,道:“他的麾下能人如云,还有他办不成的事?”
    天可汗想维持吐蕃人原本的生活规矩,但朝中觉得要治民就需要郡县。
    在乾庆一朝的时代大势下,几乎人人都在坚信如今的治理之策是最好的,并且在如今的形势下,人们都好不容易习惯了如今的朝政体系,人们对待各种事项的方式也更加趋向高效。
    高效,准确,并且行之有效是大多数人的准则,也是现在朝中每个人都在追求的行为方式。
    时代的形势不能阻挡的,并且这个形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会继续,人们从前隋阴霾中走出来,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武德年间的萧条时代出生的,在贞观年间的骄傲中长大的。
    因此,现在的唐人是骄傲的,而在高效的治理条件下的影响过程中,人们都十分坚定地相信如今的新政,甚至有些自大地认为,如今的治理之策是最好的。
    这才有人觉得应该在吐蕃的高原上实行郡县制,将吐蕃的牧民分为一块块的聚居地,能够更好地治理控制以及集权。这是皇帝鲜有的几次向朝臣妥协,这种妥协很难得。
    皇帝希望对吐蕃的治理之策,有更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取巧的方式方法之前,皇帝同意了实行郡县制。
    皇宫,李承乾看着兵部的奏报,对裴炎吩咐道:“让李安期坐镇郑州的折冲府。”
    裴炎道:“李安期将军还要去祭拜他的父亲。”
    李承乾坐下来,十分平静地道:“这些年来他在吐蕃都护府有劳了,一个折冲府都尉大将军的位置,也不知道能够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裴炎并不知道那位以前的礼部尚书与陛下之间的事,大概那时候陛下还是太子,那时候自己恐怕还没有科举入仕。
    “好了,让李安期明年再去赴任。”
    “这是新罗送来的奏章。”
    见陛下接过奏章,裴炎行礼道:“陛下,从新罗来到莱州的船只不少,近来的确有消息送来,东海那边又有倭人出没了。”
    李承乾吩咐道:“新罗地界,还有人愿意去倭人地界吗?”
    “有,有很多。”
    无错版本在6x9x书x吧读!6x9书一吧首一发一本小说。读
    听到裴炎肯定的回话,李承乾又道:“那就让人过去吧,他们能够得到多少都是他们的,大唐不会与他们争抢。”
    裴炎神色凛然道:“臣领命。”
    离开新殿时,裴炎脚步稍停还回头看了一眼,陛下没有下旨意,只是轻描淡写地几句话,但若真的这么做了,在大量金银的引诱下,会有更多的新罗人杀进倭人地界,并且会比金春秋杀得更多。
    刚走到承天门时,裴炎就见到了正在与鸿胪寺卿争论的刘仁轨。
    刘仁轨得知了松赞干布与陛下的书信往来,并且在兵部不断往吐蕃派人的过程中,皇帝与松赞干布早有预谋。
    原本此事在朝中也没有外人知道,但李安期被忽然调动,引起了刘仁轨的注意,他又是一个想要将事追根问底的人。
    不得不说,松赞干布的书信又给朝中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不知道那位远在吐蕃的赞普是怎么想的,若不是赞普的这个要求,陛下不会轻易调动李安期的。
    郭正一正在解释着,刘仁轨一次次追问着。
    直到刘仁轨挥袖离开,郭正一还站在原地想要解释。
    注意到一旁的裴炎,郭正一作揖道:“见笑了。”
    “刘侍郎本就是这样的人。”
    “他觉得现在我可以帮着陛下做这些事,将来我会帮着陛下做更多的错事。”
    裴炎笑道:“其实在社稷利益面前,无关对错。”
    郭正一又道:“是我疏忽了,没想到一份调令文书,能让他这么执着。”
    裴炎笑着道:“这样的人又不是只有他,朝中如他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为臣子这方面,裴炎是十分坚定的现实派,现实就是对错从来不是这么分明。
    刘仁轨则是较为偏向理想的那一派,他十分理想地认为就该对错分明。
    总算是应付完刘仁轨,让郭正一长出一口气,总算是让他打消了去见陛下的行为。
    若真让他面见陛下,郭正一觉得就会因此得罪许敬宗,而刘仁轨这样的人一旦得罪许敬宗,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有时候时运不济不会只有一次,郭正一还在担忧着这件事,就听到了四周官吏的议论。
    “刘仁轨去见许敬宗了。”
    听到这个消息,郭正一如同雷击一般站在原地,祸不单行,怕什么来什么。
    不出所料,刘仁轨敢叫骂许敬宗,就代表着他一个人单挑了整个礼部的官吏,一时间大骂声不断。
    刘仁轨竟然在众人的围攻下还能有来有回。
    直到金吾卫来了,眼前的混乱才停下。
    郭正一感觉如今的朝堂真是越来越不好过了,刘侍郎觉得事涉鸿胪寺,礼部肯定也脱不开干系。
    可郭正一心里一清二楚,松赞干布与陛下书信往来,真的与礼部与许敬宗没有半分半点的关系,都是自己的这个鸿胪寺帮着陛下做得。
    许尚书又是一个十分讲究旧情的人,不论这件事是不是与礼部有关系,许尚书都会为此站出来。
    “哈哈哈!许敬宗,你也有今天。”礼部官邸外,褚遂良十分不厚道地大笑了起来。
    言罢,褚遂良眼前一黑,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一只鞋子砸在了褚遂良的脸上。
    大笑声也戛然而止。
    刘仁轨虽得罪了许敬宗,可也不想与褚遂良为伍。
    不过只要许敬宗不痛快,褚遂良就很痛快。
    长安城内,晋王府邸,李治看着眼前这个被烧得焦黑的铜炉发愣。
    张柬之双手提着两个篮子,一手一个,篮子内装着满满当当的柿子。
    李慎也是同样,他吃力地将篮子放下。
    李治望着实验失败的铜炉,往嘴里灌着凉水,看到两人走来疑惑道:“怎么?关中的柿子又泛滥了吗?”
    张柬之道:“的确泛滥了。”
    李慎放下了柿子,又拿起一旁的橘子吃着,询问道:“这个炉子怎么了?”
    李治道:“知道为何皇兄让我不要急于求成吗?”
    李慎疑惑道:“为何?”
    李治拿起桌上的两个铜制的小物件,这个是大唐的第一个带有螺纹的铜制榫卯。
    “这是什么?”
    李治道:“这是炉子能够铸成的关键,你知道少府监为了造出这两个小物件,用了多少天?用了多少铜?就这么一个小东西,耗费数月心血。”
    李慎道:“有了这物件,那我们还等什么?”
    李治也颇有斗志地站起身,“这个铜炉用不了,我们要铸造一个铁炉子。”
    张柬之吃着一个柿子,感受着深秋时节的冷风吹过,看晋王与纪王颇有斗志的模样,无奈一笑。
    正当李治跃跃欲试时,李慎又扑上一盆冷水,“不好,我们没钱了!”
    “不好了!”有人脚步匆匆而来,禀报道:“晋王!纪王!许尚书的房子被人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