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四十四章 某也一样
    门里出身,自会三分。
    别看王思敬眼下是太子宾客,人家年轻时候,是在西北领兵打仗的,是郭知运的下属。
    他就一个嫡子,便是王难得了。
    当父亲的,如果有一项专长,那么会在儿子学业无成的时候,选择倾囊相授,也算是薪火相传吧。
    出身琅琊王氏,王难得最差也肯定是个文化人,但是参加科举肯定是没戏的,源自于这小子跟严武差不多一个类型,当爹的不在身边,当妈的管不了,以至于学业荒废。
    没有办法,王思敬只能带他从军,你还别说,路子选对了。
    整个河西,王难得算是年轻一代当中,非常出类拔萃的战将了,而且还有一手相当不错的书法。
    琅琊王学业可以不行,书法不能不行,因为祖上有个王羲之。
    积石城西面三十里的横岭,王难得的河源军就驻扎在这里,打了这么久,他的损失也不小,但不算伤筋动骨,仍旧有三千多人,五百马。
    他的作用,便是防止吐蕃军队从横岭南边的河谷地渗入,断了积石城的补给路线,算是郭子仪的东面侧翼。
    三千人,分散在四个谷口,掐死了所有要道,正在修建防御工事。
    王难得是懂兵法的,他所有的防御布置,都非常的合理,至今为止,贼军数次强攻,都没有能突破他的防线,而他几乎没有损失,也就是军械耗费颇重,不过这方面,韦光乘还是得力的,没有让他有后顾之忧。
    王难得一身铠甲,登高远眺,观察着周围的山势地形。
    他已经在山中勘察数日,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可供贼人行军的小道。
    “东南方向那个位置,往南延伸十五里,造两座烽火台,”王难得指着远处的山峦,吩咐属下道:
    “还有我现在这个位置,留几个人修建地堡,以观烽火。”
    麾下将领豆卢铤点了点头,开始着手安排。
    这时候,山脚下有人登顶:
    “报,靳副使回来了,刚入大营。”
    王难得点了点头:“下山,看看元曜带回来什么消息。”
    在四座河谷关口的大后方,便是河源军驻地,营地不大,依山而建,当下只留有一千二百人驻守。
    上山容易下山难,王难得从山上回来,用了整整一个时辰。
    “烧盆水,给大家解解渴,”
    王难得进了营帐之后,在靳元曜的帮助下卸掉身上的上身甲,笑道:
    “穿着这一身登山,可把我给累死了,但是不穿吧,又担心遇到敌军斥候。”
    他是个非常胆大的人,眼下的边境线上,遍地都是两方的斥候,刚才王难得在山顶的时候,已经远远见到过几个贼影。
    斥候外出,身上是会捯饬一番的,不复杂,就是在土里滚上几圈,方便与山体的颜色融为一体。
    边境线很早便坚壁清野了,光秃秃的山上没几颗树,大多是荆棘灌木。
    即使这样,也是很容易被敌军斥候摸近的,人家不动的时候,确实不好发觉,而人的视线是有盲点的,汉人的正常视野是个椭圆形,上方60°、颞侧100°、下方75°、鼻侧60°,超出这个范围就是盲点。
    营帐中,几名将领吹着碗内冒着白气的开水,将靳元曜带回来的一封信传阅完毕。
    王难得捧着热碗,皱眉道:
    “朝廷这样的安排,无可厚非,但是并不符合我们的利益,隋王势头太盛,已经对太子造成极大的威胁,这次要是在西北建功,更添威望,太子今后恐难节制,节帅便是出于此点考虑,所以不想让隋王太出风头,他也难啊”
    靳元曜带回来的这封信,就是皇甫惟明写给王难得的。
    豆卢铤闻言道:“可是军令如山,隋王眼下是陇右道行军大总管,节帅就算反对,恐怕也没什么用,听说隋王与盖嘉运父子关系密切,断不会允许节帅葬送赤水军,都是博弈啊,没曾想陇右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了,如今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冲锋陷阵那么简单。”
    军中将领,大多都是粗人,对朝局,甚至是陇右大局,都是看不明白的,大多情况下,能够拼死效命,便已经是非常优秀了。
    但是王难得这拨人不一样,问题就出在王难得身上,这小子与太子是可以单独联系的。
    他是少阳院要在西北扶植的最重要的一位年轻将领,皇甫惟明也赋予了他大权,除了河源军,还可以节制白水军,甚至一度打算让王难得夺权安思顺的临洮军。
    要不是大战开启,眼下的王难得已经在临洮军中了。
    他的手下,也都是少阳院举荐的,这个豆卢铤,人家还参加过科举,中的是明算科,凡明数造术、辨明术理者为通,全通者及第。
    也就是说,这是个数学家,众所周知,数学好的脑子都特别牛逼,这一科目也被称为天生行,怎么都行,天生不行,怎么都不行,看基因的。
    靳元曜道:“我离开之前,李光弼已经返回绥戎城,准备开拔了,大约三天可至,隋王的意思,我们这条防线不要一味固守,毕竟积石城没丢,守城过于被动,时机合适,可主动出击,而且积石军,隋王交给将军节制,传令官已经进入积石城。”
    积石军兵马使贺炳耀战死之后,副使李思恭请求郭子仪兼领,这是权宜之计,并没有正式任命。
    而李琩也知道,郭子仪一个朔方军,领导陇右军,不合适的,也不好管,那么交给王难得,也算是暗示皇甫惟明,我真的不是来争权的。
    “李光弼还有多少人?你问过没有?”王难得问道。
    靳元曜点了点头:“我私下找他谈过,还有近八千人,都是步军精锐,军械齐全,李光弼这个人眼下急于建功,他只要一到,说不定会很快出击。”
    “想要建功是好事,”豆卢铤看向王难得道:
    “积石城两路贼军,大约八万之众,虽属吐蕃精锐亲卫军,但是与我健儿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何况西南地形本不利于大兵团作战,拉不开阵型,人多并不占多大优势,我们可与李光弼商量,兵分数路,主动南下出击,只要击溃郎支都部,解了积石城之围,不用河西帮忙,我们集中大军便可拿回石堡城。”
    王难得双目一眯,喝了一口温水,点头道:
    “总之,我们要让人觉得,隋王来与不来,没多大区别,他现在在长安已经颇具势力,如果在藩镇建立党羽,便是除圣人之外无人可制了,李光弼想建功,我们也不能让他顺心,恶战还是得咱们来,我陇右儿郎比他们只强不弱,这次定要打出个名堂来。”
    说罢,王难得起身道:
    “我现在就去积石城接管积石军,顺带见见郭子仪,这个人守城是真厉害,有他在后方坚守壁垒,我为前锋,李光弼佐助,大事可成。”
    郭子仪抵达陇右的第一场恶战,并不是围攻石堡城的尺带珠丹儿子郎支都,而是走河谷绕进来的吐谷浑小王,名字叫做坌达延赞松,在吐蕃被称为莫贺吐浑可汗。
    被李光弼干死的那个,是小贡论慕容阿波谒,虽然也是吐谷浑人,但跟莫贺吐浑可汗不是一路人。
    莫贺吐浑是中贡论,而强攻石堡城的乞力,也叫乞力徐,是大贡论,同时也是吐蕃最高级别军事将领。
    像这类翻山越岭的行军,本来就非常分散,难以集中,也属于非常冒险的军事行动,一旦被窥破行踪,很容易被偷袭。
    但是那个时候,积石军兵马使贺炳耀战死,积石军群龙无首,防线收缩,并没有发觉到莫贺吐浑混了进来,如果不是郭子仪及时赶到,积石城现在已经丢了。
    而郭子仪的振武军,遇到这支走小路进来的零散部队,自然是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莫贺吐浑手下三万人,进来的也就一万多点,遇上郭子仪只有挨打的份,于是只能是丢盔卸甲,急匆匆撤回,这么一进一出,一半人马被消耗掉了,如今已经与郎支都会合,不再选择偏门打法,而是老老实实,打算逐步蚕食积石城防线。
    但是郭子仪可不是吃素的,守的固若金汤,双方每隔两三天,便有一场攻守之战,吐蕃没有在郭子仪身上占到一点便宜。
    所以当下皇甫惟明对这边,还是非常放心的。
    积石军的完整编制,是兵员7000人,战马300匹,贺炳耀与郎支都的激战中,阵亡高达3500人,逃亡者多达一千人,如今还活着的,大多都有伤。
    为了补充,郭子仪第一时间下达封城的命令,不准任何平民出入,制了从军尺,只要比尺子高的,立即发放兵器,参与守城,其实就是一米四。
    他这么一整顿,立即便将积石军补充至6500人,而且每日都在城内分批操练。
    在中国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一直是有起伏的,主要是生活水平所决定的,吃得好,营养跟的上,个子就高,这一点毋庸置疑。
    唐初、中期、唐末也都不一样,眼下大唐男子的平均身高还不错,大概在1.67,与现代顶峰的1.74,差了7公分,而美国男性平均身高,也就是1.75。
    清朝时期因为汉族被压迫,国民体质长期退化,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62公分。
    后世从90后开始,男女身高都有着大幅度提升,为全球增幅第一,可见不是我们中国人没有高个子基因,主要是有些时期,人们过的太苦了
    郭子仪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他这个年纪在藩镇军中,都属于大龄兵马使了。
    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寂寂无名的人,隐没于历史的尘埃当中。
    所以一个人成名,机遇是最关键的。
    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真的非常优秀,机遇,是留给最优秀的人。
    吏部去年的大考,给郭子仪的评价是:河岳闲气,临下宽厚,器量深识,宽而有谋,十六个字,用了两个“宽”,算是不错的考评,但也不算太优秀,中上评吧。
    郭子仪这个兵马使,与陇右这些还不一样,他的地位更高。
    因为朔方往大了说,叫做太原党,往小了说,叫做王郭党,而他眼下,是朔方郭党的话事人,同族的安北都护府郭英奇,是认他这个老大哥的。
    换句话说,郭子仪可以影响一半的朔方军,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安史之乱爆发后,尚且在家服丧的郭子仪被立即夺情,担任朔方节度使,因为他在这里说话好使。
    后台不用,过期作废。
    郭子仪有四个后台,宁王、表哥耿国公葛福顺,还有同族两位大佬,太原双虎郭虔瓘、郭知运。
    参加武举,是宁王举荐,进入朔方,是本族大佬郭虔瓘举荐,一路升迁,是宁王和葛福顺在长安运作的。
    但是现在,他的这些后台都没了。
    也就是说,他再往上爬的台阶,已经没了,四十五岁是为官者生涯的一个关键时期,能上去也就上去了,上不去,也就上不去了。
    也是宦海生涯的一个年龄分界线,大多数人都是栽在这个年龄段,不管你在四十五岁之前多么风光,往后升不上去,也就算拉倒了。
    郭子仪长着一张非常沉稳的脸,给人一种非常值得信赖的感觉,历史上,他和李光弼并称再造大唐的两大名将,而李光弼更是被誉为“中兴第一”,两个人都有着鲜明的统帅风格。
    最大区别就是,李光弼治军极严,即使在休整时期,因为军纪问题死在他手下的自己人都是几十个。
    但是郭子仪呢,是御下极松,这个下,指的是他的直管将领,但是他对这些将领的要求是:我可以对你们松,但你们御下要严。
    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他的拥趸特别多,麾下将领的忠诚度非常高。
    这样的统帅,也特别的清闲,因为他驾驭下属的水平太高,事情都让下面做了,他自然也就闲了。
    下属的权利得到保障,自然会一个劲的在军中鼓吹捧高郭子仪,所以李琩这个老丈人,在振武军说一不二。
    “王将军请坐,”
    郭子仪一脸轻松的将王难得请入大堂,亲自倒了一碗水,递给对方道:
    “我已经收到军令,也已派人去寻李副使,他应该就快到了。”
    王难得一脸懵逼的接过水碗,望着空空如也的大堂。
    活了这么久,就没见过守城守的像你这么轻松的,外紧内松啊,你这府衙,连卫兵都看不到几个,我也真是服了。
    敢情人全在外面啊?
    他对积石城的城防,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入城的时候都看在眼中,至于郭子仪在城外的布置,他也是心悦诚服,与一个知兵的人合作,总是让人更为放心。
    就是你本人有点太奇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养花种草的。
    王难得将碗中的水喝的一滴不剩,笑道:“隋王已经掌管陇右,郭军使这一次若能打几个漂亮仗,恐怕就要去长安了。”
    在长安,一般待客是奉茶奉酒,但是在军中,就是清水。
    我们不要小看水,水在古代的地位,是略高过粮食的,所以中国古代民间械斗,大多因为水。
    郭子仪淡淡一笑,坐下道:
    “我对长安没有念想,也不适合长安,粗人一个,还是留在藩镇最合适。”
    “郭军使过谦了,”王难得笑道。
    他和郭子仪是一样的出身,门阀世家,像他们这类人的终极目标,是单开族谱,封侯拜相。
    单开族谱在前,封侯拜相在后。
    所以王难得压根不信郭子仪的话,你女婿可是非常风光,你就算以前没想过,现在也肯定想了。
    而事实上,郭子仪眼下真的没有这个想法,他了解自己,不是政斗的料,回了长安坐不稳的,更不想牵连进夺储之争,就算回长安,也是等到皇权顺利交接之后的事情。
    他不愿意卷进皇室内斗,所以当下对自己的女婿,没有什么好感。
    既然对方一脸的怀疑,他也懒得解释,只是笑呵呵的与王难得聊天。
    不大一会,李思恭来了。
    他当下负责积石军的招募新军,新兵操练,被服收支,军器管理,以及斥候情报,城防戍卫以及外围防线,已经被郭子仪麾下将领全面接管。
    他今年只有四十九岁,却已经有一个十五岁的孙子了。
    “四朗来了,王将军你应该认识的,你今后归他调遣,”郭子仪专门起身,拉着李思恭的胳膊为他介绍新上司。
    四朗,是李思恭的字,不是四郎,这是一个狠人啊,陇右的地头蛇,长子李钦,也就是李晟的亲爹,是杜希望镇西军副使,次子李铮,三子李锢,都是守捉使,四子李镰是节帅府兵曹参军,他们一家在陇右地区级别不算高,但谁也不想惹。
    李思恭朝郭子仪笑道:“我与王将军是旧识,从前在节帅府见过几次。”
    见过是见过,但次数并不多,交情也不好,因为李思恭跟王难得的爹,从前在陇右共事过,两人不对付。
    王难得在湟水防线,李思恭在西南防线,有防务在身,两人碰面的机会不多。
    “我也是奉隋王命暂时接管积石军,等到大局将定,我一定举荐李将军接任积石,”
    王难得清楚李思恭是个刺头,也不愿跟此人合作,但是呢,大局为重,不得不跟对方搞好关系,毕竟积石军能不能指挥的动,还得看人家。
    李思恭点了点头,在一旁坐下:
    “但听调遣,绝不敢违。”
    嘴上说的漂亮,但是表情和肢体语言,完全是将王难得当成一个晚辈,我跟你爹打交道的时候,你还尿裤子呢。
    既然职责有变化,那么李思恭自然是要交接工作的。
    郭子仪三子四女,眼下三个儿子都在军中,老大郭曜是他年轻时犯下的错,带回家的,老二郭旰(gan),老三郭晞,这都是正妻王氏所出,郭淑的亲哥哥。
    负责接手李思恭这一摊子的,是老二郭旰,被召进来之后,与李思恭大致聊了一番,便联袂出门安排交接事宜。
    王难得看得出,李思恭不太将自己放在眼里,但对郭子仪却是非常敬重。
    他才来几天啊?你跟我才是同一隶属,人家虽然说救了积石城,但你也不至于在他面前这么恭维吧?
    这就是郭子仪的个人魅力了。
    他刚进积石城的时候,按规矩,他级别高,积石军兵马使战死,他来接管名正言顺,但实际上,人家完全将积石军交给了李思恭,无论李思恭提什么建议,他这边全部照准。
    这就会让李思恭有一种巨大的认同感,觉得郭子仪有眼光啊。
    两人之间本来配合的非常默契,李思恭主内,郭子仪主外,结果眼下又要听一个晚辈调遣,李思恭心里肯定是不爽的。
    但本土军阀出身让他很清楚,干什么都可以,不要违背军令。
    “等李光弼一到,我会从积石军抽调三千人,然后部署出击计划,”王难得道:
    “还是要给郭军使留一些人马,后方就全靠你了。”
    郭子仪笑道:“你都带走,我有振武军,守城无虞,你们在前方若能建功,我的压力其实并不大。”
    王难得有点不太适应了,一脸诧异的看向郭子仪。
    这个人的办事方式,有些太痛快了吧?你就不问问我打算怎么打?也不问问我,为什么这么着急打?
    想法、过程、步骤,都不跟我聊聊?直接就谈结果?
    你对我也放心了吧?就不怕我败了,给你捅个大篓子?
    王难得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跟对方好好说说自己的想法,只见他耐心道:
    “如果能解积石城之围,我大军便没了后顾之忧,李光弼麾下是河西精锐,加上我陇右健儿,以少对多,并非劣势”
    他絮絮叨叨说了半天,郭子仪除了称赞就是赞成,没有一句疑问。
    关键人家的态度还非常真诚,给王难得一种他非常认可我想法的感觉。
    两人越聊越火热,王难得的心情也越来越好。
    郭子仪是个知兵的,朝廷让他来陇右是选对人了啊,王难得心情大好,对郭子仪这个人,已经非常认可了。
    “痛快!我与郭军使可谓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啊,”王难得哈哈笑道。
    他也开始跟李思恭一样,恭维起郭子仪了。
    郭子仪笑道:“某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