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标准结局
至今为止,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从未入选“电影手册”年度十佳榜单,不管其他媒体如何赞誉如何推崇,这本法国杂志依旧我行我素地坚持自己,以至于这位在美国地位超然的导演始终没有得到“电影手册”的青睐。
稍稍令人意外的是,“电影手册”却对这次的“猫鼠游戏”另眼相看,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地将作品推向全新巅峰。
“流畅,灵动,幽默。在这样一个戏剧张力拉满的故事里,电影镜头始终聚焦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那些谎言那些拉扯那些徘徊,不管是春风得意还是黯然神伤,角色状态一直都是绝对焦点,切开一个小小的口子,聚焦七十年代的文化和心理。
那些时尚那些潮流,那些破碎那些不安,作为大萧条时代出生的这一批人,他们正在成为沉默的一代,经历迷惘和动荡之后,在沉默之中渐渐消亡,而小弗兰克-阿巴贝尔则如同一个异类横空出世,以一种不同的姿态发出声音。
正如电影收官阶段,卡尔-汉拉蒂所说:
‘有时候说谎比较容易’。”
和其他媒体不同,“电影手册”的切入视角总是独特的,是电影的是文化的是心理的也是艺术的,他们不在乎演员如何如何,唯一重要的就是导演。
“电影手册”认为,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年度最值得观看的作品之一,并且提出和罗杰-艾伯特稍稍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抛却那些野心和欲望,不再瞩目“大片”,大场面大制作大主题等等,反而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制作出一部浑然天成完美融入自己对时代敏锐认知和捕捉的作品。
这样的“小片”,展现的才是导演功底,有种游刃有余的轻盈。
赞誉!
同样是赞誉,但赞誉和赞誉之间却有不同,罗杰-艾伯特和“电影手册”就能够看出他们对电影的观感差异。
不过。
“电影手册”评论并不纳入媒体综评范围。
不是“电影手册”不够资格,而且因为他们对最新上映电影的评价往往延迟许久,甚至根本不屑评论,以至于媒体综评网站试图收录也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遗憾放弃。
此次,“电影手册”居然在圣诞节当天加班加点第一时间在官方网站发表评论,显然不是因为电影和法国的深厚渊源,这越发彰显出这本资深专业杂志对电影的推崇。
一个小小的切口,却能够深深感受到“猫鼠游戏”引爆的能量。
所以,当人们看到清一色好评刷屏的时候,似乎也就没有那么意外了。
四個中评而已,其他首批评论全部都是赞扬。
“纽约时报”,九十分,“超级无敌的娱乐效果。观影舒适。”
“时代”,九十分,“它拥有一切你对假日电影的要求:愉快,幽默,轻松,温馨,动人,一部制作精良又令人心情愉快的好莱坞类型电影。当然,它还拥有安森-伍德——上帝,谁能够拒绝安森-伍德?”
“好莱坞报道者”,九十分,“尽管电影超过两个小时,但相信我,你不会察觉到时间的流逝,如同玛丽-泼平斯的魔法一般,一个响指就能够让你享受丝滑愉快的一段时间,它甚至能够让圣诞节的家庭纠纷平息下来。”
“综艺”,八十九分,“迷人,轻盈,幽默,温暖。毫无疑问。这是斯皮尔伯格近年来最具有娱乐气质的一部电影。”
“纽约客”,八十五分,“整部电影如同轻盈而没有负担的甜品。你会爱上它,并且接下来几天还会继续回味。”
“名利场”,八十三分,“一部让人翩翩起舞又心情愉快的电影,但电影着实太长,以至于错过了在恰到好处的机会冲过终点线的时间点。幸运的是,安森-伍德用他迷人的魅力弥补一切,让观众在愿意继续安坐在椅子上。”
一片飘红。
从主流权威媒体到八卦娱乐杂志,全部统一口径:也许,“猫鼠游戏”不是把所有人摁在椅子上疯狂摇晃震撼冲击的一百分杰作,但没有人应该拒绝这样一部充满幽默和轻快的娱乐电影。
“时代”杂志就强调,梦工厂把这部电影安排在圣诞前夜上映,与其说是和电影里的关键时间点交相辉映,不如说是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过去五年里最适合圣诞节的一部电影,完美契合圣诞节日气氛。
所以,媒体评分主要集中在七十分和八十分之间,气氛轻松愉快。
“洛杉矶周刊”在一众好评里并不凸显,他们给电影打出八十分而已,和其他影评相比没有特别之处,但事实上,他们的影评在好莱坞以及影迷之间引起广泛讨论。
“安森-伍德是一个帅哥。
对此,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尽管赞同声音应该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但个人审美就是这样一回事,有人喜欢胡子有人喜欢小肚腩有人喜欢野性等等等等,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安森-伍德的。
然而,‘猫鼠游戏’里的安森-伍德,却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的魅力——
不是外型,而是气质。
一种混杂天真与成熟、阳光与脆弱、开朗与狡猾的复杂气质。
在此前作品里,安森-伍德始终在隐藏自己的外型优势,尽可能地贴近角色,避免打破故事的平衡;但这一次,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聚光灯打在安森身上,允许并且鼓励安森全方位地展现个人魅力。
这是观众第一次看到不同侧面不同风格的安森,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安森唤醒好莱坞黄金年代经典男演员的记忆,不仅有外型同时还有魅力,并且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他们让大屏幕显得与众不同。
所以。
如果为了安森-伍德前往电影院观看‘猫鼠游戏’,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如果罗列三个前往电影院观看‘猫鼠游戏’的理由,让我认真想想——
安森-伍德。安森-伍德。安森-伍德。”
这一篇评论,和“电影手册”完全聚焦导演不同,他们完完全全聚焦演员,准确来说,聚光灯在安森身上。
继“蜘蛛侠”之后,安森再次成为好莱坞的热议焦点,并且更上一层楼。
然后,整个好莱坞展开全面热议。
一时之间,人人都在讨论安森,“泰坦尼克号”上映之后的盛况再次重现。
赞誉。狂潮。热浪。
华纳兄弟苦苦寻觅苦苦等待的场面,终于出现了,却不属于“哈利-波特”、不属于“指环王”,而属于安森。
从暑期档一路延续到假期档,安森正在成为2002年好莱坞全面崛起的最大亮点。
所以,这算是意外惊喜还是标准结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