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97章 扩映脚步
    第1197章 扩映脚步
    北美电影市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渐渐摸索出规律,发行策略也越来越成熟,从错误之中摸爬滚打汲取教训,最后发展出一套体系。
    正是因为如此,假期档、暑期档那些作品的发行策略全部有迹可循。
    同样,点映也是一样。
    不过,考虑到艺术电影的市场细分化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目前点映策略还是处于摸索阶段,持续探索。
    在“大象”横空出世前,真人电影点映期间单票房排行榜前四名分别是:
    “贝隆夫人”、“红磨坊”、“剪刀手爱德华”、“私恋失调”。
    前三部电影,策略相似,在少数院线电影一周或者两周,测试一下水温,然后在多间院线大范围公映。
    区别仅仅只是在公映范围上,“贝隆夫人”保守一些,七百多间院线;“红磨坊”最为自信,两千多间院线;“剪刀手爱德华”则居中,一千多间院线。
    然而,最终结果相差无几,三部电影的最后北美累积票房都是五千万美元左右。
    “剪刀手爱德华”后来依靠dvd发行口口相传演变为经典;“红磨坊”则依靠妮可-基德曼的巅峰魅力,在海外市场席卷一亿两千万美元收获成功;“贝隆夫人”收获一系列奥斯卡提名却饱受争议没有能够赢得更多瞩目,最后只剩下一首“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广为流传。
    2002年的“私恋失调”稍稍不同,在少数院线点映整整一个月,期待着点映阶段单馆票房的出色表现能够演变为口口相传的口碑,最后演变为票房数据,一直到第五周才在一千两百间院线大范围公映。
    可惜,结果略显失望,这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执导、亚当-桑德勒主演的电影,在那一年戛纳电影节上勇夺最佳导演奖,最后北美票房只有一千七百万美元。
    应该这样说,2003年的当下,艺术电影的发行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好莱坞依旧处于摸索阶段。
    根本原因在于,北美电影市场日趋成熟,主要还是在类型电影方面;而对艺术电影独立电影的审美品味方面,北美和欧洲依旧有着明显差距,不要说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地方了,即使是西班牙、英国以及东欧等等市场,资深影迷们的审美品味也轻松完爆北美——
    所以,全球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电影节,主要还是在欧洲。
    自然而然地,发行公司在安排艺术电影摸索市场的时候,还是需要继续试错,市场底蕴还是远远不够。
    有些电影,点映阶段表现出色,口碑和单馆都令人眼前一亮,结果全面扩映之后,却扑街扑得惨绝人寰。
    有些作品,点映阶段表现值得期待,发行公司费无数精力和耐心推广,最后电影成绩却不温不火。
    “贝隆夫人”、“红磨坊”、“剪刀手爱德华”的最后票房已经称得上巨大成功,电影公司也都赚到钱了,但和那些类型电影放在一起,却根本没有可比性,无法和单馆票房的出色数据相提并论。
    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失望”。
    现在,轮到“大象”了。
    “大象”,可以和“私恋失调”对标,同样是北美本土自己的导演,同样是一位大受欢迎的男主角领衔,同样在戛纳电影节斩获奖项,同样在点映阶段带来惊喜,同样在不抱希望的情况下进入颁奖季视线。
    然而,“私恋失调”最后北美票房只有一千七百万美元,海外票房也只有七百万美元,全球总票房两千四百万美元。
    令人失望。
    当然,“私恋失调”依旧在影迷之中颇受欢迎,dvd市场也取得不俗成绩;但两千五百万美元的投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担任导演,在戛纳拿下最佳导演奖,最后电影没有能够实现票房盈利,也没有在颁奖季赢得更多瞩目——
    失望,在所难免。那么,“大象”呢?
    在没有期待的情况下,“大象”的单馆票房宛若龙卷风般呼啸而过,整个好莱坞天翻地覆,期待值瞬间爆表。
    理所当然地,人们好奇电影的后续票房走势。
    尽管整个好莱坞都知道,独立电影想要在市场杀出一条血路的困难,毕竟,“低俗小说”终究只有一部。
    但现在,单馆票房居然爆发出如此能量,金棕榈和安森的加持,再加上hbo准确的推广和定位辅助——
    也许?
    谁知道呢,“大象”也许能够带来更多惊喜?
    一时之间,好莱坞里里外外热闹非凡,不要说“指环王3”、“蝴蝶效应”了,就连颁奖季电影也不香了。
    正好,2003年结束,迈步进入2004年,冬季档开始,北美电影市场陷入全年最低迷最冷清的阶段,与其关注那些老生常谈的作品,不如期待“大象”带来一些额外惊喜,看看北美市场是否隐藏更多能量。
    一片沸沸扬扬。
    然而,风暴中心的hbo却显得格外冷静,甚至有些过分冷静。
    那轻描淡写、不紧不慢的姿态和好莱坞的热血沸腾、惊涛骇浪形成鲜明对比,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hbo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他们没有大惊小怪、欣喜若狂,尽管“大象”点映单馆票房书写全新历史,他们也没有被热血冲昏头脑。
    一来,“大象”制作成本只有三百万美元,接下来不管发生什么,hbo都能够盈利,自然没有必要心急火燎。
    二来,艺术电影的票房往往如此,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尽管目前“大象”似乎已经占据一切有利位置,但不管是电影风格还是题材类型,包括渴望看到安森成为电影灵魂的路人观众,可能都无法赢得市场的芳心。
    更何况,电影自身的敏感题材就注定了观众的褒贬不一,争议贯穿始终,扩映之后也难以避免这样的局面。
    所以,策划还是需要策划的,但前提是保持冷静和理智,与其风风火火地立刻让电影和普罗大众见面,不如放慢脚步让口碑发酵,为观众们做好心理建设。
    hbo的策略是,吸引真正感兴趣的目标群众,从而避免怀抱高期待值进入电影院吃瓜却因为大失所望破口大骂导致电影争议持续发酵的那些路人观众。
    他们不贪心,不追求全方位的票房井喷,就是瞄准目标群众。
    否则,“私恋失调”的最终票房数据就摆在眼前。
    一片欢腾和喧闹之中,hbo始终保持低调保持沉稳——
    2004年第一周,同时也是“大象”上映第二周,hbo继续保持点映步伐,在七十间院线上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