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7章 故人西来
    第237章 故人西来
    “唏律律……”
    冬月中旬,河陇之地已然飞雪,然西川之地却丹桂飘香,枫叶如火,山间层林尽染,一片斑斓。
    大江穿过成都平原,江面上渔舟唱晚,欸乃一声,摇曳生姿。
    成都城外,百姓们沿着护城河向外搭建屋舍,渐渐演变为集市,最后将成都城彻底包围起来。
    这些集市搭建得随意,摆摊贩卖的东西也是五八门。
    虽是寒冬,却并不寒冷,甚至因为突然出了太阳而略微燥热。
    集市外围,大批衣衫褴褛的百姓齐聚官道两侧,基本都是南边受灾的饥民。
    这些饥民眼见官兵骑马而来,纷纷避让官道两侧,但官兵却勒马停下,对他们叫嚷道:
    “传魏使君消息,城外受灾百姓可自发前往青城县,府衙已经在青城县设置粥棚。”
    “此外、都江堰清理淤堵河道,修扩成都府通往翼州官道,每日米二升,只招八千人,先到者得其位!”
    “我来!我要去!”
    “我也要去!给条活路吧!”
    随着官兵话音落下,原本还心惊肉跳的饥民,当即便踊跃起来。
    只是官兵并不理会,宣读消息后便调马离去。
    饥民们见状,即便腹中饥饿难忍,却还是硬着头皮往青城县方向走去。
    尽管还有六十余里的路程,可前往青城他们就能活,还能领到工粮。
    想到这里,成都四周得到消息的饥民纷纷朝着青城涌去,其规模延绵十余里,足有数万人之多。
    随着他们离开,成都城外集市的治安瞬间提高,商户们也不再担惊受怕。
    传信的兵卒策马返回成都城内,穿过城门甬道,来到了干道之上。
    干道上行人络绎不绝,或挑担,或提篮,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与城外那数万衣衫褴褛的百姓仿佛相隔两个世界。
    城内干道延绵,好似看不到头,而干道左右辅道四通八达,辅道左右小巷蜿蜒曲折。
    各坊市集熙熙攘攘,商贩们叫卖声此起彼伏。
    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摊位,丝绸、瓷器、茶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各国商贾讨价还价,争吵声、笑声、议论声交融在一起,热闹非凡。
    数百名骑马官兵来到成都府衙门前,下马后将消息汇总报往府衙内。
    府衙占地广袤,不仅有官衙、膳馆、牢狱,还有成片的园景绿植。
    负责此事的官员穿过这些园景,很快来到府衙正堂,将事情汇报结束。
    “使相,消息已经传出去了,城外数万饥民也在往青城迁徙而去。”
    “好……咳咳咳!”
    咳嗽声传来,坐在正堂主位的魏谟举手遮嘴,忍不住咳嗽好几声后才舒缓停下,喝了一口热腾腾的茶水。
    待他放下茶杯,他也不得不感叹道:“这陇右炒茶倒是方便,味道也十分不错。”
    话落,他目光看向堂内,但见几名将领与十几名官员安安静静等待他说话。
    见他说话,左首位的杨复恭先作揖道:
    “使相,虽说饥民需要安置,可眼下当务之急是修建南边的关隘。”
    “如今把钱粮用于安置这数万饥民,那修建关隘的事情怎么办?”
    杨复恭说罢,许多将领也开口道:
    “不如把饥民迁往戎州和嶲州、黎州,把他们安置在那里后,再发粮食给他们,同时让他们修建关隘?”
    “对啊,这么做既安置了他们,又解决了关隘修建的难题。”
    将领们自以为提出了个好计谋,杨复恭却皱眉道:
    “今年受灾的百姓,都是长江、雒水、涪水两岸的百姓,从北边把他们迁徙到南边去,这七百多里路,得布置多少粥棚?”
    “恐怕还没把人迁徙到嶲州,府库的钱粮便用去七七八八了,更别提安置他们这几万人最少用粮几十万石,这笔粮食从哪拿出来?”
    杨复恭反问将领,同时也在询问魏谟。
    唐代官员百姓都以岷江为长江源头,因此今年因为洪涝而受灾的百姓,多是成都以北的州县。
    各州县报上来的受灾百姓多达七万,而这些还是能统计到的,统计不到的更多。
    魏谟没有着急解释,而是咳嗽道:“严查各州县官员,以防他们与刘继隆私联,贩卖百姓为口马。”
    杨复恭无奈应下,堂内许多官员则是面面相觑,眼神闪烁。
    自魏谟封闭陇右口马贸易算起,已然过去四个月之久。
    前面三个月,北边的口马贸易确实被严抓严打,一时间河清海晏,魏谟的病情也稍微好转了些。
    不过秋收过后,蜀中大雨十余日而不歇,洪涝危害严重,七万百姓无家可归,纷纷集聚成都。
    魏谟也不是没想过办法,他先是把南边受灾的百姓安置去了戎州和黎州,然后再转头准备安置成都北边的百姓。
    不过这时,长安催促西川起运钱粮,魏谟虽然请表,但皇帝仅给予了蠲免遭灾州县明年赋税,今年依旧要起运。
    无奈之下,魏谟还是起运了钱粮,同时将用于修建南部关隘的钱粮挪用到了赈灾事宜上。
    可惜钱粮有限,只能解决部分饥民的问题,更多的饥民还是在北边受难。
    眼见府衙迟迟没有拿出解决的办法,各州县衙门的官员都担心饥民集聚后引发叛乱,因此私下贩卖口马前往陇右。
    这件事被魏谟知道后,魏谟只能拖着病体,在成都城内号召富户募捐赈灾。
    奔波大半个月,魏谟算是凑足了二十万石赈灾粮。
    现在魏谟要将粮食用于赈灾,那自然就不能让北边各州的官员做这种乱纪之举了。
    只是他也明白,不少官员都被刘继隆笼络而尝到了甜头,北边几万饥民中又有不少属于黑户。
    这些黑户的下场,大概率是被卖往陇右,而他若是遭有心人检举,恐怕也会落得个失职的罪名。
    “罢了……”
    魏谟长叹一口气,随后目光继续放到杨复恭身上说道:
    “今年遭了灾,唯有把百姓安置好,才不会引发民乱。”
    “南边的几道关隘,明年再修也不急。”
    杨复恭略微皱眉,却见魏谟继续道:
    “我已经向东川借粮三十万石,到时候把南边那三万多饥民安置好后,明年正好能以他们来修建关隘。”
    “是……”见魏谟安排好,杨复恭只能皱眉应下。
    见他应下,魏谟颔首表示满意,随后便开始讨论如何安抚百姓,以工代赈来解决灾民后续的安置问题。
    思绪飘远,受灾的并非只有西川,也有多山区的山南西道和东川。
    不同的是,东川受灾情况并不严重,但山南西道就不行了。
    山南西道受灾面积比西川更广,受灾人口更多。
    正因如此,刚刚赴任的卢钧干脆拒绝了朝廷要求山南西道起运钱粮的要求,而是请表先赈灾,再根据结余钱粮起运。
    三川与长江两岸受灾的情况最严重,十几万饥民已经被卢钧安置好。
    但兴州、利州、凤州等州的受灾百姓还未安置,加上临近陇右,因此有不少官员请卢钧派人监督这三州官员,以免饥民被他们贩卖陇右。
    只是对此,卢钧的态度和魏谟的态度就大不相同了。
    面对书房内两名官员的建议,卢钧不紧不慢的练习书法道:
    “你们有证据吗?”
    “额……这……没有。”
    “朝廷出旨意了?”
    “没有……”
    卢钧把二人问得哑然,见状他才缓缓道:“既然没有证据,也没有出现此类言论的弹劾与旨意,那你们担心什么?”
    “这……”
    两名官员面面相觑,其中一人硬着头皮道:
    “可朝廷让我们来山南西道,不就是为了遏制刘继隆吗?”
    “糊涂……”
    卢钧轻飘飘呵斥此人,随后漫不经心道:
    “要遏制,但不能把他遏制死。”
    “真到了毫无生路的时候,你们觉得他会怎么做?”
    “到时候狗急跳墙,老夫还没什么事,你们几人恐怕要被朝廷下罪平愤。”这话,旁人说,这两名两名官员不会相信,可偏偏是卢钧说的,因此他们便被卢钧吓住了。
    瞧着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卢钧继续道:
    “只要朝廷没有这方面的旨意,你们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就行。”
    “朝廷真有旨意下来,也有老夫为你们顶着,不必担心。”
    卢钧安抚南边十几万百姓,是因为这些百姓无处可去,如果不安抚就会爆发动乱。
    可西边三个州紧邻陇右,只要官府不阻拦,这些饥民恨不得跑到陇右乞食,根本不用官府贩卖他们。
    官府贩卖他们,只是能从中获利,所以才积极,而非是见他们吃不起饭才大发慈悲送他们去陇右。
    口马贸易这笔钱,卢钧自然不会收,但他也不会阻止下面的人收。
    真到了朝廷问罪的时候,卢钧大可以说百姓自发逃亡陇右,便是至尊也没其他办法。
    以至尊这种步步紧逼的做法,倘若真的逼反了刘继隆,那自己也能凭借此次纵容,让刘继隆对他心生好感,不至于举兵迁怒山南西道。
    这般想着,卢钧转身洗了洗手上墨迹,最后瞥了一眼二人:“还不走?”
    “下官告退……”二人连忙作揖,随后退出了书房。
    他们离开后,便依照卢钧的吩咐,不再紧盯西边三州的情况。
    西边三州的刺史,本就是昔年封敖拔擢的官员,与刘继隆利益牵扯十分深厚。
    眼见卢钧没有盯着他们,他们刚好将三州境内的饥民迁往陇右,私底下还放出消息,说三州开设粥棚。
    待四周饥民来到三州境内,他们又放出消息,声称陇右招垦,百姓但凡迁往陇右,便能得到耕牛粮食及农具。
    他们没有将百姓作口马贩卖,而是对其逃亡陇右的行为不加阻拦。
    正因如此,陇右诸将担心的困境并未出现,尽管迁入人口不如封敖在任时,却也并不算少。
    “蜀中洪涝以来,从三州逃来的饥民有多少了?”
    兰州五泉县城头,刘继隆身穿冬衣,眺望北方皑皑白雪。
    站在他身后的窦斌看向身旁李商隐,李商隐也毕恭毕敬作揖道:
    “按照今早的消息,山南西道三州逃亡而来的百姓有七千六百余口,剑南道贩卖而来的百姓有三千三百余口。”
    “高长史将剑南道的百姓安置在松州,山南西道的百姓则是准备迁徙去河州。”
    李商隐说罢,刘继隆头也不回的开口道:“从府库中取一千两黄金送往三州,私底下交给三位刺史。”
    “此外,三州有品秩的官员也都送份礼,从府库度支。”
    “是……”李商隐先把事情应下,随后继续说道:
    “曹参军已经巡察到松州了,现在只有宕州、武州、成州、渭州这四个州没有巡察。”
    “洮州、叠州、松州这三个州违纪的贪官墨吏倒不多,仅抓获十五人。”
    “嗯”刘继隆颔首应下,心想三州贪官污吏之所以这么少,恐怕是因为人口不多,加上收复不久所致。
    经过这次严抓严打,许多人必然心有余悸,杀鸡儆猴的效果是起到了,但还得长期坚持才能威慑他们。
    这般想着,刘继隆转身看向城内,只见五泉城内的百姓自发上街,清扫自家门前雪。
    他们大多穿着厚实的冬衣,冬衣里填充的基本都是鸡鸭绒,而羊绒都是用来填充军袄,鹅绒则是专供有品秩的官员。
    尽管这种分配方法很不公平,但世界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刘继隆敢于打杀贪官污吏,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给足了这些人足够的生活物质。
    单拿官吏中作为吏的直白来说,每名直白每年俸禄为十二石米,一匹绢,两匹布,还有十担柴和二十斤油、盐、酱、醋、茶等物资。
    这还只是俸禄,除此之外还有五十亩职田。
    单说职田的产出就足够在交税后养活七口人,如果加上俸禄就更别提了。
    这种滋润的情况下,这群人还去盘剥百姓,刘继隆不杀他们何以泄愤。
    军卒的待遇与直白差不多,而有品秩的官员和将领就更别说了。
    俸禄和军饷、职田都按照《唐会典》中内容发放,永业田则是按照陇右的规矩,按照开垦公田数量,平均分配给所有军民官吏。
    那县衙之中六司的从九品官员来说,年俸五十二石,绢帛布匹及柴油盐酱醋茶等物都是直白的两倍,而职田则是二百亩。
    以职田税收后的产出,加上都护府给出的俸禄来算,一名最低从九品官员的年收入,大概在一百二十贯左右。
    直白和兵卒的收入,大概在四十贯,工匠的收入大概在三十贯,百姓收入大概在十五贯。
    当然,这其中大头还是耕地产出,都护府发给的俸禄只占其中三成。
    这就是府兵制的好处,兵卒和直白靠租地都能吃饱。
    不过这种制度是不可持续的,毕竟耕地是有限的,而耕地的开垦是缓慢的。
    这种制度,只适合国家上升期,一旦到了土地兼并的时候,这种制度就不适用了。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会限制公田买卖,而公田禁止买卖这项制度,必然会得罪除底层以外的所有阶级。
    日后是否要更改,这得等他入主中原,逐鹿天下的时候才能知道。
    至少在陇右来说,这套制度暂时没有什么问题,陇右能开垦的耕地还有很多,只要吏治不腐败,陇右的上升期能有近百年。
    “呼……”
    刘继隆呼出一口气,目光看向窦斌:“兰州情况还不错,这都是你的功劳。”
    “节帅哪里的话,我都是按照章程来做事,衙门给的够吃,干嘛要去抢百姓的吃。”
    窦斌笑呵呵说着,笑容带着憨厚,眼睛却十分精明。
    这很正常,憨厚是举止,精明是性格。
    如果他不够精明,怎么能治理下面那些精明的官吏?
    贪官要奸,清官比贪官还要奸,只有这样,清官才能制住贪官。
    “如果他们都像你这样就好了……”
    刘继隆五味杂陈,窦斌却没有附和,因为他要是附和并传了出去,那必然要得罪很多人。
    刘继隆也没有指望他会回应自己,而是看向李商隐:“走吧,明天就回临州。”
    “是!”李商隐作揖应下,然后跟着刘继隆向五泉县衙门走去。
    “节帅!”
    “那是节帅啊?”
    “对啊,那就是节帅!每年的夏衣和冬衣,都是节帅发给我们的。”
    “节帅长得真俊啊……”
    “以前在河东,他们说相由心生,我看也就是节帅这种神仙人物才能如此慈悲照顾我们。”
    “对对对……”
    街道上,许多百姓朝着刘继隆作揖行礼,先后称呼他。
    一些后迁入的百姓没见过刘继隆,因此错愕打量刘继隆,小声询问旁边人。
    得到旁边人的肯定后,他们便开始评价刘继隆的外貌。
    以貌取人,这种行为是两个陌生人见面后最直接的评价方式。
    “外面冷,都早些扫雪回家吧,开荒等雪化了也不迟!”
    “诶……”
    刘继隆对四周聚集起来的百姓交代着,百姓们也乖乖的点头称是。
    当然,他们的脚是不自觉跟着刘继隆走的,直到刘继隆走入五泉衙门内,他们才意犹未尽的回了家。
    他们前脚离开,后脚便有轻骑疾驰进入城内,来到衙门后翻身下马,急匆匆往正堂跑去。
    他抵达正堂时,刘继隆他们才刚刚坐下,等待稍后吃饭。
    “窦刺史!”
    轻骑气喘吁吁跑来,睫毛上沾满冰霜。
    他在正堂外作揖行礼,深吸一口气后才汇报道:
    “广武县来了消息,张河西要入京赴任,走的是兰州道!”
    闻言,窦斌与李商隐下意识看向刘继隆,刘继隆也眯了眯眼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