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众女把成品写好了之后,张楠也是差人入宫给李二送折子去了,其实张楠也不介意自己去跑一趟,不过想到李二同志看见这个折子是自己几个老婆合作完成的样子,张楠就决定还是让下人去跑腿吧,这种工作可能不是很适合他。
如果张楠知道了李二同志在拿到折子翻开看了之后的样子,就一定会感激自己做的这个明智的决定。
“简直是混账!”李二同志“啪”的一声将折子摔在了小几上面,吓得正在给李二同志揉腿的杨妃一跳。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
其实李二同志是很少到杨妃这里来的,虽然对比后宫的其他人,李二同志来杨妃这里的次数也算的上多了,但是李二同志还是更喜欢和自己的发妻,也就是长孙皇后待在一。
而今天来杨妃这里过夜,也完全是为了补偿补偿杨妃,毕竟李恪现在每天都忙着廉政公署的事情,挖空心思的想要去挖官员背后的黑历史,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每天都能个杨妃请安。
李愔虽然每天都能到杨妃这里来卖个乖,而且时不时的还能给杨妃带来一大笔的银子让杨妃去花,但是李愔马上也要远走吐蕃了,这么一来杨妃身边就没有孩子陪伴了,所以李二同志还是觉得挺对不这个很早就跟着自己的女人的。
“皇上您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发这么大的火啊,这气大上身,可不好,妾身去给你熬一碗莲子羹吧。”杨妃说完,便是站身来准备去给李二同志亲手熬汤。
“不必忙活了,朕现在不是很想吃。”李二也是拉住了正准备离开的杨妃的手。
被这么一拉手,杨妃的脸也是红了来,虽然她和李二同志的年纪都不小了,但是每一次和李二同志在一的时候,杨妃都有一种初恋的感觉。
虽然她一开始的身份只是李二同志的战利品罢了。
“那皇上您消消气,不要太生气了。”杨妃也是轻轻的给李二同志顺了顺后背。
杨妃至始至终都没有问一句李二同志为了什么生气。她知道李二肯定是为了前朝的事情生气,所以识趣的什么也没有说。
她不是长孙皇后,没有什么话都能向李二同志问的特权。所以杨妃也是很清楚自己什么事情能做,什么没事情不能做。
“朕是在气清泉这个家伙。”李二嘟囔道。
李二同志倒也没有什么隐瞒的,毕竟这件事杨妃最后还是要知道,而且现在李二很想找个人来吐槽一下消极怠工的张楠。
“安国公?”杨妃奇怪道。
在杨妃看来,大唐就没有比张楠更加受宠的臣子了,不仅和李二同志的私交甚好,而且没有什么权利,可是每每提出来的事情,却都能成为现实。
而且不论和臣子或是皇子交往,都不会引李二同志的猜忌,就连现在的太子,也就是李承乾,见了张楠都要恭恭敬敬的叫一声“张师”。
还不到而立之年就已经贵至国公,这些在杨妃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
尤其是张楠对于杨妃来说也算是半个恩人。
是张楠给杨妃精心的打扮,才帮助杨妃成了长孙皇后一人之下的后宫女子,而且张楠还帮助她的儿子李恪谋了一份好差事,一个既能够让这个有才的儿子发挥自己的才华,还不会引太子方案的差事。
更是把烂泥扶不上墙的李愔变成了一个让杨妃满意的儿子,虽然李愔学术什么都不怎么好,但是现在的他也不惹是生非了,每天都知道回来看看她这个当娘的,时不时的还把大量的银子往她的宫里面送。
这在杨妃看来都是满满的感动。
当然,杨妃也十分的清楚,这一切都是张楠帮助她的,所以她是打心里很敬重张楠的,虽然张楠的年岁比她小了不少,也算是她的晚辈。
“除了他还能有谁?”李二也是没有好气的说道。
“这个家伙真的是越来越过分了,这么长时间了,居然连个字都不会写,以前写折子都是让崔玥代笔,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毕竟他一年也递不上几个折子,现在倒好,朕让他写个教义,他居然让他的四个老婆一人写一点,真的是气死朕了,他把这折子当成什么了?”
李二是越说越气,说到最后则是端了自己面前的茶杯吨吨吨的喝了来。
“呵。”听见李二这么说,杨妃也是捂嘴轻笑了来。
“妾身想来,安国公倒也不是不想写,只是他懒得写罢了,不然他如此高的才华,岂能连几个字都学不会?就算不会写字,那也是安国公懒得学罢了。”杨妃也是笑着为张楠开脱道。
“你说的没错,这小子就是懒得很,你说说学几个字有什么难的?亏他还一天吆喝着要大力兴办学院,什么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还别出心裁的搞什么学前教育。他都当爹的人了,身份也是尊贵至极了,居然到现在还是个盲,朕都替他臊得慌。”李二也是黑着脸吐槽道。
“皇上您就别生气了,你也说了,这安国公一年都抵不上几个折子,不学妾身倒也觉得没有什么大碍。”杨妃笑道。
“不成,明日朕就给他发道圣旨,刚好俊彦和蓁蓁也都到了该识字的年纪了,他要是再不学写字,朕就让他和俊彦还有蓁蓁一去书院的学前班重新学,朕就不信了,这写几个字有什么难的。”李二道。
听见李二这么说,杨妃也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同时在心里默默替张楠小小的悲哀了一下。
“行了,不说他了,虽然这个折子是他找他四个老婆代笔的,但是写的还不错,你看看吧。”李二说完,便是将桌子上的折子递给了杨妃。
“这……臣妾能看吗?”杨妃也是有些担心的说道。
“没事,朕让你看你就放心的看,这个折子上面写的东西是朕要让李愔去吐蕃做的事情,你这个当娘的还是知道的比较好,不然等到李愔到了吐蕃,你又该瞎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