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十七章 绥远
    徐辉祖等人在东胜卫补足给养之后,带着瞿能等人沿着东胜城外的大黑河一路北上,大黑河汹涌咆哮,河畔绿草如菌,极目望去,天高地阔,一行人不由得豪兴大发,纵马驰骋,当中午时,徐辉祖看到旁边有一个形如覆斗的小土山,山上草色翠绿,即使在一片草原中也非常引人注目,不由得问起身边的方凌飞,方凌飞说:“魏国公,这是昭君墓。据说在草原枯黄的时候,这里还是绿草茵茵,所以也被称为青冢,很是神奇。”

    徐辉祖听了,赶紧下马,让人准备祭祀果品,燃起香烛,带领所有人鞠躬行礼。礼毕,命令全军就在此休息一个时辰,但不得动昭君墓上一草一木,违者立斩。

    方凌飞有些不解,问徐辉祖为何如此对待昭君,徐辉祖道:“离京之时,皇太孙殿令本国公到昭君墓前替他拜祭,殿下说:‘自古和亲出塞的汉女很多,但能如昭君如此生荣死哀者仅此一人,原因很简单,汉朝经历过武帝的出塞远征,再历经昭帝、宣帝、元帝的持续对匈奴的战争,最终匈奴臣服,因此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和亲,而是平等的汉匈结亲,甚至是大汉朝对匈奴的赐予。昭君出塞带来了数十年的和平,但是不要忘记,这是千万大汗将士鲜血铸成的和平。’”

    方凌飞道:“既然如此,殿下为什么要遣国公拜祭呢?”

    “我也问过殿下,殿下的意思是虽然大汉朝的将士铸就了和平,但是和平的维持,昭君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昭君作为大汉朝的英雄儿女而名垂青史,这一点是不能磨灭的。殿下把这个政策称为大棒和胡萝卜政策,大明的政策不仅要有刚强的一面,还要有怀柔的一面。目前我大明的政策略显刚强,殿下希望将草原逐步融入我大明,这样才是千秋万载的大业。”

    “胡萝卜和大棒?难道殿下要对北元和亲?不行?这是大明朝的耻辱。”方凌飞不由得咆哮起来。

    徐辉祖忽然定定的看着他,方凌飞猛地打了一个激灵,跪倒在地上:“国公大人,末将不是要质疑殿下,只是,只是......”方凌飞不知道怎么圆自己刚才的话,急的汗都冒了出来。

    徐辉祖扶起方凌飞,道:“方将军,不必如此,殿下为人宽宏大量,虽然不会计较,但是被别人看到就不好了,殿下不是要和亲,殿下的意思是要开放互市,这样边疆的将士能宽裕一些,蒙古人也能过得好一些,这样才有利于边疆的和平。”

    “殿下这是好意,但是末将怕增强了蒙古人的实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个问题,殿下也有担心,所以就派本国公来这里巡查一下。”

    一个时辰后,一行人继续北上,路上只遇上了少量的牧民,一看到大队骑兵就跑掉了。傍晚时分到达大青山南麓,徐辉祖下令宿营,四周遍布岗哨,避免被偷袭。

    一夜无话,第二天开始,大家分头行动,勘测周围地形,向四方派出骑兵,徐辉祖、瞿能、王度等人往东北巡视了已经废弃的丰州,再通过白道,越过大青山,到达武川盆地,看着汉代长城的遗址、魏帝的行宫以及北魏武川军镇的遗迹,众人都有些百感交集,深深的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体会到了大青山所经历的千古沧桑。

    大约十余日,众人在大青山南麓的营地聚齐,召开军事会议,还是徐辉祖主持。

    首先,徐辉祖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地方怎么样?在这里建城比东胜如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宋瑄首先道:“列位将军,末将按照国公大人的安排向四周派出了骑兵哨探,下面说一下我们哨探的结果,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北部是大青山,东南是蛮汗山,适合防守,南面和西面是一片草原,适合放牧,在大黑河两岸应该适合农耕。西北是契丹所建的丰州城遗址,在元末战争中已经废弃。往北是著名的白道,通往武川,武川是北魏边疆六个军镇之一,后来武川军人奉命挺进关陇,形成了关陇贵族。而隋、唐都在白道大败突厥。总之末将认为这个地方的位置非常好。”

    王度道:“我来补充一下,大青山和西部的乌拉山、狼山都属于阴山山脉,阴山山脉地貌特殊,南坡平缓而北坡陡峭,是我们汉人防御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南坡的阴山河谷土地肥沃,气候较为温润,北坡要差得多。阴山河谷的最东端就在我们脚下,堵住了这里,蒙古人就不可能进入阴山河谷,而且从气候来说,大青山相对狼山要温润得多。还有一个原因是阴山山脉有很多缺口,如我们背面通往武川的白道,这是蒙古人南下的通道,我们如果能遏制住此地,就可以在防御上获取一个相对有利的态势。大青山也是鲜卑的弹汗山,檀石槐曾建汗庭于此,从此往南也是鲜卑拓跋部最早的都城盛乐。综合来说这个地方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跳板。至于东北的丰州、东南的云内和现在东胜卫所在的东胜州,是辽国契丹建立的西三州,是用来威慑西夏的。而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多是在阴山河谷建立城池,比如汉朝的朔方、五原和云中,以及唐朝的西中东三受降城,而这个地方实际是汉云中郡的最北端,在这里建城其防守态势要优于东胜卫,背靠大青山,有防守的优势,而且对草原的控制要远强于东胜卫,这个位置防守出击俱佳,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位置建城要优于东胜卫。”

    大家自己研究了一下,最后都同意这个位置建城无论从防守还是进攻都要优于东胜卫。不过很快就有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方凌飞道:“各位将军,这个地方确实在进攻上要好得多,在防守上也有地利优势,只是这个位置相对更加突前,末将有三个问题:一是在这里建城,蒙古人会深感威胁,搞不好会倾巢来攻;二是粮食如何解决,目前东胜卫都无法自给,这里建城如何才能自给?三是建城需要大量的材料,这里能就地取材吗?”

    徐辉祖问道:“方将军,这附近有蒙古人的部落吗?一路行来,好像没什么牧人啊。”

    “国公大人,这里的蒙古人确实不多,主要是这里离大同太近,目前我军尚强,此地只有零散的牧民。”

    “那就好,这说明这正是建城的好时机,如果等蒙古人缓过气来,再想建城,恐怕就要大费周章了。至于粮食,本国公会上书皇上和殿下,从宁夏卫调拨粮食,沿黄河水运到君子津,这样东胜的粮食就不成问题了,然后溯大黑河北上,就能到达这里。至于材料我想这里背靠大山,应该不会有问题。所以我觉得方将军说的问题可以解决,大家还有别的问题吗?”

    瞿能道:“国公大人,在这里建城是一个大工程,一定要一次成功,所以需要详细谋划,小心谨慎。这会从根本上改变大明和蒙古的态势,漠南草原基本就在我大明的控制之下了。”

    “是啊,这也是我担心的,所以大家再好好讨论一下,多收集资料,确保一次成功。”

    ......

    最后,方凌飞喃喃自语道:“在这里建城,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徐辉祖笑道:“殿下已经想好了,叫绥远。”

    哦,大家对视一眼,绥远,这个名字好贴切啊,大家似乎看到一座城池在此拔地而起,控扼着漠南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