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12章 河曲接风
    五月初夏,北地山川郁郁葱葱,城池乡野蝉声渐起,崔文卿折昭一行终于抵达了河曲县。
    此刻的河曲,因为身居隩州首府的关系,为防止辽人南侵,城内城外戒备森严,一片忙碌紧张。
    可见官府衙役正指挥着百姓修缮城墙,身强力壮的男儿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将一块块大青抬上了城楼,身穿布衣的石匠拿着铁锤铁钉反复敲打修葺防御工具,而来自振武军神机营的工匠则仔仔细细的检查者城楼上的弩机石炮,场面热火朝天。
    折昭驻马稍事观望了半响,这才一甩马鞭对着崔文卿轻轻言得一句“走”,随即两人在护卫的簇拥下走马入城。
    得知折昭与崔文卿亲自,隩州刺史刘望平亲自出府迎接,并设下接风宴为折昭和崔文卿洗尘。
    席间,待稍稍寒暄片刻,话题自然转到了正事上面,崔文卿放下酒杯询问道:“刘刺史,不知隩州境内目前异地安置之民情况如何了?可还有生乱之地?”
    听到此问,刘望平老脸上的笑容止不住更盛了,捋须笑呵呵的开口道:“崔大人到得隩州之后雷厉风行推行异地安置之民免税之策,且还通过养殖猪仔发放了大量银两进行补贴,现在农人们情绪都非常高涨,除了个别痞民懒民,境内百姓已无生乱的现象发生。”
    崔文卿笑道:“这就好,只要情况稳定,咱们就能够从容应对辽人南侵了。”
    刘望平点点头,心内自是对崔文卿充满了感激。
    若非崔文卿的免税之法,隩州的乱象也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而身为隩州主政官的他,自然也是首当其冲的难脱关系。
    而且更让刘望平欣慰的是,这位崔大人不仅仅是折昭夫君这么简单,他更是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关门弟子,官家陈宏的师弟,有了这两层关系,免税之法才能在朝臣们巨大的非议声中推行实施。
    只可惜崔文卿却因此立下了增加北地四州钱税收入的军令状,待到年末若是拿不出成绩,只怕头上乌纱难保,到时候即便是官家王安石以及折昭,为了服众也是救不得他。
    想到这里,刘望平不由暗自一叹,在心中替崔文卿感到了担忧和惋惜。
    崔文卿自然不知道刘望平此刻的心事,对于解决北地四州钱粮收入,他还是信心满满。
    现在猪仔已经顺利发放了部分下去,且目前农人们养殖意愿非常高涨,不仅仅是异地安置之民,现在就连北地四州的原住民,都前来衙门申请养殖,相信只要养殖得当,他一定能够顺利完成对朝廷承诺之任务。
    至于迁徙部分黎族人前来北地四州之事,目前倒是没有一个准确的回应。
    当然,黎族人居住的崖州离中原天远地远,只怕一时半刻还不会有消息传来。
    崔文卿并不心急,一来是因为棉花种植并非一朝一夕,还需要时间加以种植;二来只要猪仔养殖大获成功,纺织技术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对目前的情况来讲,自是以猪仔养殖最为重要。
    一番悠悠思忖结束,崔文卿听到刘望平正在向折昭禀告扩军之事。
    此刻,刘望平正容言道:“大都督,自从你的募军文书在隩州城门张贴之后,百姓们踊跃参军的情绪十分高涨,就咱们河曲县而言,据传短短一个月之内,已经募集了整整千人之数,而整个隩州更是有一万三千人上下,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当中。”
    “什么?竟已有这么多人参军?”折昭挑了挑细长的眉宇,露出了一个惊讶之色。
    “是啊!”刘望平满是感叹的点点头,继而发笑道,“而且参军之人,多为异地安置之民的青壮百姓,可见在异地安置之民心中,朝廷和振武军大都督的威望都是非常之高。”
    苏轼满是感概的言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看来免税之策不单单只是解决农人升乱之事,更对异地安置之民的凝聚有着莫大的好处,或许也只有参军征战保卫这方国土,才意味着异地安置之民彻底融入了北地四州,崔兄,功不可没也!”言罢举起酒杯,对着崔文卿正容点头。
    崔文卿连忙举起酒杯来与苏轼碰了一下,笑道:“若非有苏兄你的鼎力支持,我岂能那么轻而易举的下定决心实施免税之策?说起来,这杯酒当我敬苏兄。”说完不待苏轼开口,已是当先一饮而尽。
    见崔文卿得志不得意,且毫无揽功独大之举,苏轼愈发敬佩他的为人,笑呵呵的言道:“文卿兄严重了,此行你我身负朝廷重托而来,自当胆肝相照。”说完,也是仰头喝干。
    见状,折昭不由轻轻的笑了起来,言道:“两位安抚使大人,现在安抚百姓之事已经告一段落,不知道你们接下来可有什么打算?”
    崔文卿笑道:“娘子大人在上,我们已经想好了,接下来数月,我和苏轼当分赴北地四州,前去视察异地安置之民生活生产等情况,解决有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顺便还可以督导猪仔养植。”
    折昭轻轻颔首,目光略微有些飘忽,似有意无意的落在了崔文卿的身上:“那不知道行程如何安排呢?”
    崔文卿正要出言,不意苏轼已是抢先笑言道:“这样吧,这几月我前去麟州、丰州两地坐镇视察,而文卿兄则负责府州、隩州,不知文卿兄意下如何?”
    一听苏轼此话,崔文卿顿时明白了他的用意。
    盖因振武军的大本营身在府州,而抗辽的前沿阵地设在隩州,相信这几月折昭几乎都会呆在这两地。
    而苏轼请崔文卿坐镇两州,自然希望崔文卿折昭夫妻两人能够时常在一起免得分离。
    折昭聪慧过人,自然明白此点,美目瞥了苏轼一眼后,对着崔文卿笑吟吟的言道:“夫君,苏副使如此安排甚为妥当,不知你意下如何?”
    崔文卿也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颔首笑道:“不错,那就这么决定吧,不过苏兄此行前去并不轻松,娘子当为苏兄配备齐全的护卫才行。”
    折昭想了想,笑道:“那就派甘新达前去护卫苏副使吧,他乃军中猛将,相信一定能够护卫周全。”
    甘新达昔日曾奉命保护过崔文卿一段时间,崔文卿记忆深刻,笑道:“那好,就这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