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上,柳云和那位教授的互怂事件让网友们津津乐道,也让媒体们兴奋异常,花了不少笔墨和篇幅进行报道。
因为柳云干净利落,没有一丝拖泥带水的反击,将这位教授的情绪搞得十分亢奋,哪怕他平时去ktv的时候,搂着小姑娘,任凭对方挑逗,也没有今天来得如此激动。
他正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思考着如何写一篇犀利的文章,来进行有效的反击。
而远在宁江的柳云,在发出那条博客之后,便关掉了电脑,外界的纷纷扰扰跟他无关,他也懒得关心。
他打定主意只和这个教授玩这一会,这种互怂的事情他只做一次,无论是效果还是人气,达到一个峰值的时候,他便抽身而去。
经历过微博大火时代的柳云,深知一点,所谓名人亲自下场撕逼,第一次效果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格调的。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喋喋不休怂个不停,那就显得有点过于幼稚了。
他明白,那位教授此刻一定殚精竭力在想着写一篇文章反驳自己。
作为一个教授,哪怕他的观点再奇葩,再新颖,无法被大众所接受。
但必要的底线,还是要有。比如绝不会在文章里吐脏字,说脏话,这些有辱斯文的事情,可不能出自一个教授之口。
柳云觉得这位教授的下一篇文章,多半会是绞尽脑汁之后想出来的,然后就翘着二郎腿等着反击。
他会去理会吗?只要对方言语之中没有辱人父母,还有女友,自己根本没有理会的必要。
如果以一个教授之口,祸及家人,那柳云更是不战而胜,甚至整个网络的舆论都可以将他压垮。
所以到了几日之后,这位摩拳擦掌的教授等着柳云的反击,却发现自己击出的拳头落在了空气处,无从发力,而对方将自己的兴致挑拨到最高点,然后就飘然远去,自己只是被戏耍了一遍。
……
几日之后,一些好事的网友以及媒体们纷纷调侃那位教授,人家柳总已经不理你了,你还像疯狗一样跟在后面,喋喋不休叫个不停,丢脸吗?
当然丢脸!那位教授苦思冥想,写出了一篇反驳的文章,结果刚刚发出去就迎来了网友的群嘲,他刚打开的评论只好关闭。
而那位柳总,更是将自己当做空气一般,没有任何回复,似乎已经将这位教授遗忘了。
这位教授只顾着假大空,当圣人,却忽略了一点,成年人的世界是屁股决定脑袋。
柳云的奖学金政策收益的是华夏本土的学生,这些网友有高中生,有大学生,有刚毕业的,无论从个人情感还是利益而言,他们都自然而然地偏向于柳云,更是义无反顾地站在他的身后摇旗呐喊。
太多的华夏学生,在校的,毕业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对于留学生政策充满着各种不满,而这位满口仁义道德,假大空的教授正好傻乎乎地撞到了枪口上。
又过了几日,柳云的博客又更新了。
没有去怂任何人,也没有再对这位教授的事情发表任何看法,只是一个简单的通知。
悠悠网络以1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当下最火的仙侠小说,《诛仙》的全游戏版权,其中包括电脑客户端,电脑网页版,以及手机端。
其实同一时刻,悠悠网络的官网也发布了这一则新闻,只是很多网友没事,就很少会去登陆一家公司的官网,只有等那些门户网站传开了,才会知道这个信息。
新浪博客每天的网友流量是悠悠网络官网的数百倍。
所以柳云就想到了一点,自己的博客也可以发布一些公司的公告,让那些网友第一时间知道信息。
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自己和那些网友之间的交流,也能提高自己博客的专注度,甚至能将那些原本属于门户网站的部分流量吸引到自己的身上来。
“诛仙啊!柳总,我看过这部小说,有着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瑰丽多彩的斗法。我非常期待这款游戏,相信悠悠网络不会让我们失望!”
“这么说悠悠网络也像网易那样,有自主研发游戏的打算了。”
“那倒也是,毕竟魔兽如此火爆,悠悠网络也赚了不少钱,可总不能一直看人脸色,加强自己的造血能力才是王道!”
“我羡慕萧鼎大大啊,游戏版权就买了100万,顶的上我家乡这边的两套房子啊。”
网友们纷纷在柳云的这篇博客下留言。
在2005年,网文作家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很多知名作者的收入也只能维持生计,一本小说的游戏版权可以卖到100万,这的确是一件让人无比羡慕的事情。
在文章的末尾处,柳云又补上了一句:我喜欢这部小说,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评语的话,可以称之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
这是华夏最为年轻的亿万富豪对于一部仙侠小说的超高评价,也让无数网友纷纷奔走相告,那些没看过《诛仙》读者,此刻也是好奇心大起,想去看看这究竟是一本怎么样的小说,能够让他如此推崇。
柳云看到网友的热烈反应,心中一笑,一个新的热点很容易取代一个旧的热点。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去提那位教授的事情。
他明白,通过自己的博客,诛仙的宣传已经起了一个好头。
“后金庸时代武侠圣经”,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也极大地提高了网友的期待值。
前世的时候,任凭网友如何调侃完美时空的3d游戏,都是一胎多胞,大同小异,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公司强大的营销能力,比如用这句“后金庸时代武侠圣经”,来疯狂地推广诛仙。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营销策略,这款网游是成功的,也给完美时空带去了极为丰厚的利润。
这是前世的成功经验,柳云也依样画葫芦,直接用上了这句极具传播效应的营销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