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十一章:1万块钱定金
    车上的人都没听懂。

    原来范阳和赵光明两人,进去乡公所,就找到了一个村的主任。

    道明来意。

    是来采购柿饼的。

    对方马上就表示了欢迎。

    价格,2块钱一斤。

    范阳当即表示,有多少,要多少。

    到把那村主任吓了一跳。

    要知道今年马家坡的产量,可是有好几吨。

    却不料范阳肯定的说道:“不说几吨,十吨我也要了。”

    村主任作不了主,可掩盖不了脸上的喜色,就让范阳等等。

    他亲自去请乡长和书记,

    范阳却没放他走,而是拉着问了几句,有没有韩国人来这边购买过柿饼。

    因为他哪怕是个重生人士,但哪里知道韩国人是什么时候和富平建立关系的?

    一问,就问了出来。

    89年,就开始建立供销关系了。

    当时范阳的心就往下一沉。

    随即问出了最为关心的事情。

    你们和韩国人之间,是怎么合作的?

    不料村主任说道,柿饼熟了,韩国人就来收啊。

    去年的这个时间,早都来了。

    今年还不知道什么情况。

    乡长和书记,还有众多果农,都很着急呢。

    范阳问道你们之间就没签个什么采购合同之类的?

    得到的答复居然是没有。

    连口头协议都没。

    而韩国人每年过来,都会全部买走。

    而且指定了制作工艺,只要吊饼,不要黑饼,只要尖饼,不要圆饼,要充分保证柿饼的水份,40天既下架,里面还有糖心的顶级柿饼。

    为了供应韩国的采购,乡公所还出资建立了一间食品工厂。

    以前富平的柿饼,都是用瓦缸封装,卖的时候装进麻布口袋。

    应韩国人的要求,现在全部换成了纸箱包装,每一层码放,还有草纸隔着。

    进去乡公所,范阳就看到几十箱包装完整的柿饼。

    居然连购销合同都没一个?

    不是傻比么。

    让范阳高兴坏了。

    没想到韩国人经营了两年,把产量搞起来了,又搞规范了,却让自己摘了桃子。

    真是天助我也。

    这份厚礼,简直太意外了。

    “来,尝尝正宗的富平柿饼。”

    范阳手上抓了七八个,一人分了一个。

    这柿饼拿在手上,入手沉甸甸的,上面恰到好处的挂了薄薄的一层白霜。

    还是软软的,轻轻一捏,就像汁水要冒出来似的。

    而形状,则是一个心形,后面带着果蒂,有点像榛果,又有点像个桃子,屁股后面尖尖的,模样还挺好看。

    “这是柿饼?不是圆的吗?扁扁的吗?”红兵拿在手里问道。

    “不一样的,这是品种的问题,这是尖柿子,果子像桃子一样,一般的柿子,是圆柿,像苹果一样,尖柿子适合挂起来晾晒,在曰本又叫牛心饼,那种圆的不行,卖不起价,味道也不行,这才是正宗的富平柿饼。”

    说着咬了一口。

    这柿饼刚从绳子上摘下来,还很新鲜,一口咬破表皮,里面的糖心流体扑的就冒了出来。

    流了范阳一手。

    赶忙出溜一口。

    浓郁的果香,带着一点酒精发酵的味道。

    有点酒精巧克力的滋味。

    在嘴里一磨,表皮的感觉很有嚼劲,皮面上的白霜又有点化渣,混合口感非常不错。

    很值得回味。

    “就是这个味道,比自己前世吃过的还好吃。”

    而范阳抬头,在所有人脸上,都看到了惊讶的表情。

    大军和红兵,还有赵光明,都是一口咬下,忽然就不动了。

    可转瞬,也是吸溜一口,又不动了。

    回过神来,却是直往嘴里塞。

    “喔,这什么玩意儿,这是柿饼?咋这么好吃,这什么味道?”

    “是不错哦,咋这么甜,给我再来一个。”

    “吃多了会腻吧?不过真的好吃。”

    “这玩意儿,咋和我们那地方差别这么大?”

    “嗯,你小子,老子服了,这东西是可以,拿到我湖南老家肯定也好卖,这个生意可以做。”

    “这是陕西特产?”

    “对。”范阳点点头,自己也再吃了一个。

    舔舔手指说道:“这地方不一样,等一下带你们去看凌霜侯。”

    “凌霜侯?”

    范阳又把凌霜侯的故事说了。

    众人又觉得大有意思。

    “这种柿饼的加工过程,是很简单的,说白了就是个晒,什么都不加,柿子这个水果,要捂,不捂熟就是麻嘴的,没法吃,可捂熟了,只有一两天的食用机会,销售周期很紧,水果贩子都不敢染手这个生意,两天不卖完,就只有烂,还得亏本,只有做成柿饼。”

    赵光明觉得奇怪:“你咋知道韩国人来买他们的柿子?”

    范阳呵呵一笑:“猜的。”

    “这玩意儿能猜?”

    “当然啊。”

    中国人,不爱吃柿饼,一个是加工过程的问题。

    为了长时间保存,普通的果农,在摘下柿子过后,去皮,会挤出多余的水份。

    而且晒的时间较长。

    就导致柿饼干巴巴的。

    里面没有水份。

    加工好了,还会在柿饼上面,拍上薄薄的一层面粉。

    有些生石灰也往上面拍。

    然后放到瓦缸里放着,密封。

    就能保存到来年的夏天。

    这种柿饼,没法吃。

    只能拿来应急,果腹。

    像作咸菜一样,当做一种食物储备。

    可即便这样,在古代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零食了。

    可富平不同,这是朱元璋钦点的。

    在制作工艺上,费劲了心思。

    而且好几百年的历史。

    但是外人不知道。

    因为特殊时期,和建国以后封闭的市场环境。

    让这一食品直到2000年以后,才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正宗的富平柿饼,你还吃不到,买到的大部份都是假的。

    全部出口了。

    每年柿饼成熟,都被曰本和韩国买走了。

    正宗的富平柿饼,百年以上树龄,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属性加成的。

    而韩国,和曰本,为什么这么热衷柿饼呢?

    这是一个地理因素的原因。

    韩国只有半个岛,陆路被朝鲜切断了。

    他对外贸极其依赖,在食品方面产能严重不足,要靠进口。

    而韩国面积不大,海岸线长,东南西北,三面环海。

    到处都是沿海地区。

    而沿海地区有个什么特点呢?

    靠海吃海,渔业发达,但蔬菜和农作物严重不足。

    沿海地区,不是没有地,辛辛苦苦栽种的粮食,一场台风全没了。

    曰本比韩国更加严重,一年80多个台风登陆。

    对农业影响是很大的。

    内陆的还好,沿海的地区,就会很麻烦。

    饮食习惯也有很大不同。

    捕鱼,加工成咸鱼干,海苔,海带,紫菜,都加工成泡发的。

    缺少维生素。

    柿饼,就是一个很好的维生素补充来源。

    比水果罐头更加方便。

    跑船的更离不开。

    曰本人把柿饼称为行军粮。

    并且有世界上唯一的柿子博物馆。

    里面公布的世界最优柿子产地,陕西富平。

    而到了80年代,韩国在曰本及美国的帮助下,参与国际贸易,建立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迅速摆脱贫困,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

    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再加上冰箱的大规模普及。

    对柿饼的长时间保存要求,降低。

    但对柿饼的喜爱,却是有增无减。

    前两年灵岩公司一引进富平柿饼,改为灵岩冻饼。

    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经过了两年的经营,宣传,自己也在引进生产工艺。

    订单早就堆满。

    这么优良的全球唯一原产地,竟然连购销合同都不签一个。

    没过一会儿,村主任带着一个五六十岁的乡长,风风火火的跑进乡公所。

    这段时间他可着急坏了。

    韩国人迟迟没有露面,可厂里的柿饼,就快下架了。

    万一韩国人不来了,今年的柿饼,肯定要滞销了。

    虽然价格低一点,但总比卖不出去好。

    连续两年,乡里的扶贫工作,就有了很大提高。

    正在着急的时候,突然听说有个连云港的外贸商人,要全部收购他们的柿饼。

    怎么不激动。

    瞬间把期待已久的韩国人抛在脑后。

    心急火燎的赶了过来。

    “人呢?”

    “在他们车上吧。”

    后面还跟着两三个人,跑到范阳车前面来。

    “您好您好,我是马坪乡的乡长,姓秦,老秦,敢问您贵姓?”

    范阳早就打开车门下来了。

    李顺上前一步,介绍道:“这是我们瑞通对外贸易公司的总经理,范经理。”

    “您好您好。”老秦乡长热情的伸出手来:“里面坐,里面坐。”

    乡公所非常简陋,

    但并不影响洽谈采购。

    “听说贵地还建立了柿饼的工厂,介意带我去看一下么?”范阳笑呵呵说道。

    “嗨,什么工厂啊,就一个加工厂,见不得人的,等下去看吧,你们是要买柿饼?”

    “对,你们有多少,我要多少。”

    “有多少要多少?”乡长和几名跟来的人交换了眼色。

    听人说,和自己亲自确认,又是另一种感受。

    “对。”

    乡长摩挲了一下双手:“行,行,不知道价格方面,你们有什么要求?”

    “不是两块钱一斤么?你们有多少?全要。”

    价都不讲的?

    乡长这么大的年纪,也淡定不了。

    “今年,咱们又联合了两个乡,早就采收了,加起来好几吨吧,您真的全要?”

    “真的要,具体几吨?”范阳索性从皮包里,拿出5沓钱来,5万块钱,扔在桌子上:“只要你点头,一分钱不差你的,还和你们签订购销合同,明年的产量扩大一半,我也全要了,我付一万块钱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