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章 夜会纵火案伤者
    骆河村,夜幕降临……

    正在村里暗访的向北,收到了罗方伊发来的一条微信:有1个轻伤员已经回家养伤。

    向北像是进入战备状态的士兵一样,打了一个激灵。此时,他刚刚解决掉早上买的水和面包。他拿着这条信息,询问骆汝峰。眼下报道要想有进展,必须找到这个村民,从他那里了解纵火事件的详细信息。

    “你等一下,我给你问问。”骆汝峰拿出手机拨打电话。

    从电话的语气,向北能感觉到骆汝峰的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这哪是在问,明明是请示。看来对方有些来头。

    “打听到了,是安海,骆安海。从我家数往前两排房子。”骆汝峰仔细说明了路线。

    “好,那我去看看。”

    “天黑了,夜道不好走,注意安全。”

    道别出门,向北按照描述,很快找到骆安海家的位置。他正要向前几步敲门,忽然停住。不对!好像有人!

    向北定睛一看,确实有两个人坐在骆安海家的门廊下。两人分别坐着低矮的小凳子,一人划弄着手机,另一人叼着烟。夜色中,智能手机的屏幕和燃着的香烟格外显眼。

    幸好没被他们发现。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不能从正门进去。

    向北仔细观察周围的地形:骆安海家的院墙并不高,借着弹跳应该能翻过去。他双手撑着墙体上沿,靠手臂的支撑和双脚的弹跳,一下跃过墙头。

    “哈哈,小菜一碟。”向北窃喜。

    “咯吱……”向北双脚刚刚落地,院门忽然开了,门口的两人同时冲进来。

    六目对望……

    整个院子静得尴尬……

    事发突然,向北不知该怎么开口,对方也一样。

    此时,客厅的门开了,屋里走出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你们干啥呢?”

    童声是这个世界最简单的声音,不像大人,同样一句话,怎么理解因人而异。对于向北而言,这个声音不仅单纯,也很及时。“你好,小朋友,这是骆安海家吗?”

    “你……找我爷爷?”

    “你是什么人?”站在门口的两人此时不再沉默了。

    “我是北江晚报的记者……你们呢?”

    “我们是骆河村项目指挥部的,负责骆安海的安全。”其中一个男子回答,语气明显缓和了很多,“呃……咱们去屋里说吧……”

    在小男孩的引领下,三人来到骆安海休息的卧室里。此时的骆安海躺在床上,虽然穿着外套,但是额头和脖子里的烧伤依然十分明显,左边眉毛甚至被烧掉了一截。

    “你好,老乡,我是北江晚报的记者,想找您了解一下情况。”向北直接点明身份,全然不顾身后的两人。

    “当时我们7个人住在帐篷里,我离入口最近,看到着火我就赶紧跑冲出来了。他们几个都没来得及往外跑。”虽然事件已经过去一天了,骆安海还是显得惊魂未定,声音里带着颤抖。

    “有没有看清什么人点的火,用什么点的火?”

    “那火烧的可真快,就那几分钟,整个棚子都着啦,等看到了再起来就晚了。你说用打火机点?太阳能板烧着了?我觉着都不像,不然不会烧那么厉害……”骆安海有些语无伦次,刚要说什么时,看了一眼向北身后的两人,又顿住了。

    “骆老师,你刚出院,也挺累的,要好好休息。”向北身后其中一人插话了。

    向北明白,这两人话中有话,他们可不只是为了负责骆安海的安全那么简单。骆安海是唯一出院的纵火案亲历者,如果被媒体或者其他人找到的话,很有可能会透露出其他信息。

    根据这些年的经验,向北也清楚一点: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官方,其信息不能不信但也不能全信。一方面,很多时候当事人所了解的情况并不一定真实客观,而即便是其了解内情,也往往是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讲述,如果这些信息被错误解读,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官方又出于种种顾虑,不愿意将完整的相关信息公之于众。由此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这也是被社会舆论所诟病的一点。

    在这种报道中,记者的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尤为重要。

    向北没有追问,而是坐到骆安海身边,一只手拖着对方的左手,另一只手伏在手背,像是握手一样,“骆老师,昨天的经历确实挺惊险的,我也不过多打扰您了,您好好休息,等有时间了我再找您问问具体情况。”

    向北轻轻用手拍了拍他。

    骆安海看着向北,点了点头。

    向北起身,“今天也给你们添麻烦了,时间不早了,我也抓紧回去处理稿子了。”

    “没事,没事,都是为了工作,相互理解,相互理解。”两人十分客气。

    向北走出骆安海家。夜色已经完全笼罩。农村的夜晚,只有几盏星星点点的路灯,灯光洒落在青石板路面上,依旧是灰蒙蒙的一片。

    向北找到自己的汽车,用手机软件搜索了一下附近的宾馆,距离最近的是新城酒店,看样子还不错,价格也不算贵。今晚就住这里了。

    去往宾馆的路上,向北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今天的采访资料:村民提供的信息、曲长国给的新闻通稿、纵火案现场的情况……所有这些加起来,应该足以撑起今天的稿件。

    到了酒店已是晚饭时间,向北没有心情去想吃什么大餐,只是点了一份外卖。今晚,他要等一个重要来电,但又不敢确定对方会不会打过来。

    向北要等的人,是骆安海……

    实际上,当向北看到骆安海欲言又止时,就知道采访不到什么信息了,于是在道别时把自己的名片悄悄塞到对方手中。骆安海当时已经感觉出来,却没有说破。单凭这一点,向北觉得对方有可能会联系自己。

    办理完入住,向北拿出笔记本电脑,整理一天的采访素材,一个小时后,所有的材料都已整理出来,就等着他了。

    这时候,电话响了。

    “你好,向记者,我是骆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