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1章 盛唐的荣耀
    王烁策马行走于御辇之侧,直到进了皇城。

    他不知道自己吸引了多少目光的关注,一时也分不清哪些目光是善意的哪些又是歹意的。他唯一能确定的是,今天过后,长安认识他的人不会是少数了。

    问题是,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呢?

    难道仅仅是一时心血来潮,想要示以恩宠?

    王烁一时琢磨不透。或许真的就像皇帝说的那样,以后才会明白。

    祭宗庙比祭天简单多了,参与的人比较少,费时也不多。

    接下来,就是皇帝本人最喜欢的“御前献俘”仪式了。稍后,李隆基将要亲登大明宫含元殿,在那里接受王烁等一众将领献上的俘虏。

    皇帝因此特赐王烁等将每人一副剑甲一匹好马,要求诸将全副披挂驾乘宝马,押送俘虏出皇城景风门,经崇仁坊、永兴坊,光宅坊,由丹凤门入大明宫,再经下马桥直达含元殿,献俘于厥下。

    之前由禁军带走的吐蕃俘虏,现在又押回来了。五百名龙武禁军骑兵列阵将俘虏包围于其中,王烁等人只是负责骑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从皇城景风门到大明宫丹凤门的数里路程,也早有禁军戒严。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场走秀。

    众将连忙脱去具服,换上了皇帝新赐的剑甲。

    御赐之物果然非比寻常,精工细作的明光甲,轻盈结实华美异常。那七彩珠花镶饰起来的仪刀不光好看,居然也能吹毛断发。更令众将欣喜的赏赐是马匹,据说是从皇帝私有的内闲厩里挑选出来的上等良驹,市面上有钱都很难买到。

    众将的马匹都是清一色的枣红色马,唯有王烁,皇帝特意给他赐了一匹白马,唯有四蹄与额头带着虎纹花斑。众将都对王烁的马赞不绝口,纷纷叫他给这匹宝马取个名字。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王烁笑道,“本人不学无术,只好借用一下太白先生的佳句,来给它取名了。就叫它流星飒!”

    “好,流星飒好!”好些个比王烁更加不学无术的家伙,一致叫好。

    少时过后,王烁一行列好阵势,从景风门出了皇城,又回到了长安的大街上。

    依旧是万人空巷,观者如潮。

    这一次没有了御辇在侧,一身戎装披挂策马走在押俘虏队伍最前列的王烁,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样的场景,也就没有皇帝御辇行走朱雀大街的那般严肃了,许多百姓都离得很近前来围观,还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叫好,与议论之声。

    “那就是立功的王二郎吧?好年轻啊!”

    “真乃英雄出少年!”

    “好英武的儿郎!”

    “太原王氏真是英杰辈出啊!”

    “我大唐王师,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大唐万岁!——圣人万岁!!”

    沿途,欢呼不绝。

    王烁骑在马上,抱着拳,一路向围观的百姓回礼致意。短短数里路程,走了将近一个时辰。

    大明宫丹凤门,可以称得上是如今长安最重要的一座城门。虽然现在皇帝很多时候都住在兴庆宫,兴庆宫也渐渐成为了长安的政治中心。

    但是大明宫从李治和武则天时代起就一直是大唐的一个标志,它在大唐子民和异邦诸国的心目当中,都拥有无可取代的崇高地位。

    所以,但凡有重要的庆典或是政治活动,还是要在大明宫举行。

    丹凤门,就是大明宫的正大门。

    王烁等人走到这里的时候,见到了数百官员,还有大量的外国使节。

    王烁大概扫视了一下那些异国使臣,粗略估计,他们的那一方队伍不下千人之多。那各色斑斓的旗帜与不同风格的民族服装,简直让人眼花瞭乱。

    现在,大唐的文明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散播到了西方世界,与大唐建交的国家已经有两百多个,其中还包括东罗马帝国。

    王烁等人的队伍刚刚走到丹凤门前,门楼上下数以百计的巨大号角,同时吹响起来。

    吹响这些号角的,正是金吾卫的六百大角手。

    这声音,可真够威壮和震撼的!

    好在王烁早在军队里听惯了这样的声音,否则就会像某些异国的使节一样,心肝都能被震得一阵颤悠,情不自禁捂起了耳朵。

    号角之声未绝,含元殿前的钟鼓楼上,敲响了大鼓。

    隆隆之声震荡苍穹,宛如九天之雷滚滚落地。

    紧接着,长安城中数以千百计的钟鼓楼、寺庙和道观,全都擂响了大鼓或是撞响了铜钟。

    一时间,满城尽是钟鼓声。

    仿佛是长安这一座千年古都,在向上苍与天下,发出的豪迈与震撼的王者怒吼。

    “万岁”之声,顷刻之间响彻整座长安之城!

    此刻,王烁就像许多长安的大唐子民一样,心中自有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升。他猜测,现在心底最难受的应该是那些被绳索绑缚着的吐蕃俘虏,和站在异国使臣班列当中,前来屈膝求和的吐蕃使臣。

    负责司礼的太常寺官员一声长啸——“拜!”

    前来迎礼的数百名文武百官,对着献俘的队伍,整整齐齐叉手拜下。

    这是大唐帝国,对立功将领最高的礼遇!

    王烁骑在马上,抱拳回礼。

    列国使臣虽未下拜,但无不满怀崇敬与震撼的看向骑着白马而来,年纪轻轻的王烁!

    此刻的王烁,终于感觉到了,传说中的“盛唐的荣耀”。

    原来,它不止存在于书本里,也不只是存在于金碧辉煌的宫殿和衣冠显赫的公卿身上。

    它更多的,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随后,王烁众将与文武百官、列国使臣,一同进入丹凤门,在下马桥改作步行,途径金吾左右仗院,走过了一个巨大的石坪广场,过钟鼓楼上龙尾道,来到了含元殿前。

    大唐的皇帝李隆基着衮冕龙袍,亲率太子与皇族及宰相尚书与三公九卿人等,尽皆立于殿前。

    “拜——”

    这一声令下,万千臣工与异国使臣,一同对大唐的皇帝李隆基拜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九宫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烁与安思顺一众将领,整齐列队上前以军礼面君,正式向皇帝交旨、献俘。

    一系列的礼仪颇为繁琐,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高力士当场亲自宣读的,大诏令。

    大诏令之首要,是按献俘大典惯例,决定俘虏的生死。念于吐蕃已经主动前来与大唐修好,两国也定下了新的友好盟约,皇帝特赦这些俘虏不死。至于他们能不能归国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圣旨可不会说得这么仔细。

    大诏令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封赏有功之臣。

    主将王烁,擢为从四品下员外散骑常侍,授左金吾卫中郎将一职,领左街使。

    副将安思顺散官本品亦有提升,如愿以偿当上了朔方节度使。

    高力士宣旨的时候,王烁侧目看了一眼李林甫。

    巧了,李林甫也正在看着他。

    两个人的脸上,都不约而同的带着微笑。仿佛高力士不是在宣读圣旨,而是在讲一则,很有意思的冷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