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三百六十四章特别关注汇丰
    有关股市布局已经说的差不多了,章明翰准备告辞离开。

    突然,周瑜又有了新的指示。

    “要特别关注汇丰银行这只股票,不妨对其加大投资力度。”

    章明翰明显一愣,问道:“老板打算在这只股票上做点文章吗?”

    “要不要做点文章,那是以后的事情,提前布局有备无患。”

    周瑜没有明确回答章明翰的问题,可能做点文章,也可能是其它,现在说为时过早。

    “老板,除了特别关注汇丰这只股票,操作上有什么具体要求?”

    周瑜略一沉吟,才缓缓说:

    “股市上升阶段当然是以盈利为主,但是,行情总有结束的那一天,在这只股票暴跌的时候,我要求你在下跌的过程中,趁机将这只股票控盘。”

    “哈哈哈,老板又有了大策划,好期待啊。”

    以章明翰对周瑜的了解,从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一次行动规模想必不会小了。

    周瑜摇摇头,没有明确说法。

    “现在还不好说,要看演变方向怎样走,有时候预感很重要,如果忽略过去,或许现实会让你后悔的。所以,我要做好准备,时间会告诉我是不是应该采取行动。”

    不错,这一次可不是什么先知,是一种预感,或许将来要与汇丰银行有一场较量。

    前段时间围绕着怡和系那场较量而牵扯出汇丰大班沈弼出面调停,结果被易茹馨怼了回去,双方的梁子算是结下了。会不会发生冲突很难说,但互相看不上眼是一定的。

    这就是周瑜,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不是坏事,但是,很累。

    在周瑜看来,没有事则罢,有事的话自己有准备,不怕对手闹幺蛾子。

    汇丰银行历史挺长,期初由苏格兰人托玛斯·萨瑟兰德于1864年在香江发起,资本500万港元。共2万股,每股250港元,到1866年每股又12拆细,变成4万股,每股125元。

    最初的担任发起委员会成员的包括宝顺洋行、琼记洋行、沙逊洋行、禅臣、太平洋行、顺章洋行等十家洋行。

    1865年3月3日,正式在香港创立。

    从创立之后,汇丰银行一直在扩股,不仅仅通过拆细、配送股份等方式,到后来还实施以股代息,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总股份60亿的大盘股。

    当然,这还不过是八十年代。

    与怡和控股一样,汇丰也会考虑在港问题,虽然业务在香江,总部会不会留在这里,现在还难说,采取必要的措施相比已经开始考虑了。

    到了二十一世纪,汇丰控股的股份在伦敦、香江、纽约、巴黎以及百慕大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东大约有22万名,来自全球120个国家。

    仅在香江,汇丰控股的总股份扩充到205亿。

    股市上的事情有章明翰、裘小明他们负责,周瑜不用太操心,他只需把握住时间节点下达最后指令即可。

    这几天他要先了结与凯瑟克家族这件事,易通地产财团与凯瑟克家族的谈判进入尾声,怡和控股将与怡和证券、置地集团彻底脱钩,相关持股将以等量等价置换以及其它方式交换。

    周瑜所持有的怡和控股股票将彻底出清,而易茹馨所持有的怡和控股股份将减少到百分之二。

    至于怡和控股所持有的的怡和证券以及置地集团则全部出清,从此与这两家公司没有股权关系。

    作为交换条件之一,凯瑟克家族转让了一家芯片设计公司,以及一家芯片制造公司。

    这两家公司规模都不大,重要的是短时间内不能盈利,而且还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

    这对凯瑟克家族来说,属于鸡肋。

    但周瑜心中清楚,芯片产业的爆发期即将来临,再过几年你就是想要,人家也舍不得放手,此时不拿下更待何时?

    现阶段芯片这一行业还没有达到后世那般极致,行业遍布北美、欧洲以及日国,米国是领先,但与其它先进国家差距并没有特别的大。

    但是,米国人的手段了得,一直没有放弃打击对手。

    在芯片领域日国属于后起之秀,60年代,日国在半导体产业上追赶美国。

    当时,日政府以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政策为产业的起步“保驾护航”。

    但外资开始“叩响”大门,终于在1968年,米国德州仪器以合资的模式进入日国市场,并且遵守严苛的技术转让等限制。

    当时日国内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国产化比率只有20%,美国的反制措施让日国半导体产业意识到自身的被动。其一,ibm在1970年宣布将在其新推出的大型计算机中使用半导体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开始替代磁芯,在半导体存储器中占据重要位置的dram内存芯片,成为潜力无限的大市场。一夜之间行业游戏规则大变。其二,美国拒绝向日国提供ic集成电路,使日电子计算器在米国的市场份额从繁盛时期的80%跌至了1974年的27%。

    由此,日国开始以“举国之力”来进行自主研发。

    一个官产学研发项目,彻底改变了日国半导体产业的地位。

    这个项目就是日国通商产业省发起成立的vlsi共同研究所,“打造未来计算机必不可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一口号也显示了日国的巨大野心。

    日过通产省将市场中的各大竞争对手的研发人员集结起来,总计投入700亿日元,政府出资290亿日元。

    70年代对美国等外部的关键制程设备和生产原料依赖率达到80%,而到1980年代初,日过半导体制造装置国产化率达到了70%以上,为日后超越美国成为半导体业霸主奠定了基础。

    由此日过半导体业开启了“黄金时代”,全球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1980年投入市场的64kdram为例,1981年,日立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占40%的份额;第二位是富士通,占20%,neec主导了256k时代,东芝主导了1mb时代。

    到1986年,日国半导体企业在全球dram的市占率达到了80%,超越了美国。

    这一时期的日本产业发展主要靠出口,1970-1985年的15年间,日本该产业的产值增加了5倍,出口增加了11倍。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广场协议之后,日国遭受米国重创,继而又因为自己犯下了致命错误,导致该行业崩塌。

    1980年代后期,日国的dram市场份额开始大幅衰退,根本原因是dram市场结构发生巨变,频繁发生的毛衣摩擦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发展。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