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1章 ,什么叫贵人?这就是
    第53章 ,什么叫贵人?这就是
    李恒转头看向邹平:“邹编辑,你呢?”
    在这个关键当口,陈小米和王润文一同直直看着对方。
    迎着三双眼睛,邹平叹口气道:“千字30已经是国内最高稿费标准,《收获》杂志也只能给这么多。”
    闻言,陈小米暗自松了口气,稍后视线挪到李恒身上,想看他怎么决定?
    接受到这臭婆娘的眼神,李恒哪里还不明白对方安的什么心思,但他根本没理会,而是转而试探问:
    “邹编辑,那版税呢,贵社定多少百分比?”
    陈小米听得有些蒙。
    邹平同样没头没脑,下意识问:“什么版税?”
    无怪他这么问。
    因为在他的十来年职业生涯中,还是第一次有作家询问版税的事情。
    在这之前,邹平潜意识中压根就没这个概念。
    两人的懵逼反应没有出乎李恒的意料,毕竟后世第一个拿版税的爷可是王硕,印象中得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但他依旧往下说:“两位,我记得国家前几年出台了一个政策,制定了“万册5%基础稿酬”的版税比例。
    如果我说不要稿费,而是同贵社以印数稿酬达成协议…”
    话到这,他故意停下,意味深长地看着两人,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他的心很大,明知不可为,明知拿版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也想试一试。
    或者说,就算这次没成行,但有今天的铺垫,说不定下一次就成了呢?
    毕竟他前生是见过大钱的,眼界和野心也远远大于同行。
    上辈子王朔能干成这事,他就想看看提前两年有没有一丝可能的机会?
    如果有,那他就干了一件伟大的事。凭此身份,今后在文坛可以横冲直撞,文人们都得承他的情。
    要是失败了,那也没什么嘛,灰溜溜夹起尾巴就是,实在不行,咱转头换一家杂志社老老实实挣人民币。
    闻言,陈小米和邹平面面相觑,齐齐愣住了,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李恒年轻气盛,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太荒唐了!
    国家是有这政策不假,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实里还没谁拿过版税啊。
    就算地位超然的《收获》杂志总编巴老先生,也没破例,也是规规矩矩拿的稿费。
    陈小米和邹平一致认为:《活着》是好,是很了不起,但还没好到李恒能凭借一个新人作家身份力压出版社的地步。
    两编辑一副拧巴脸,沉默当场。
    这一幕把英语老师看得提心吊胆。她好想劝劝李恒,但碍于场合不对,到底是没说出口。
    看陈小米和邹平默契地都不发表意见,李恒抬头望一眼墙壁闹钟,起身说:“两位,马上要上课了,我得先去上课,咱们下午再会。”
    见他是真走,邹平这时按捺不住说:“李老师,印数稿酬的事,以前没有先例,我没法立即给你答案,得向社里请示一下。”
    李恒笑笑道:“可以的,我不急,还请两位替我保密身份,那回头见。”
    说完,他打开房间门,真走了。
    陈小米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皱了皱眉。感觉自己苦心将的一军又成了空气。
    过了会,平复好心情的邹平对王润文感谢说:“王老师,今天麻烦你了,我现在得跟社里领导联系,就先走一步。”
    王润文送他到门口,“这是举手之劳的事,邹编辑太客气了,请慢走。”
    一下子走了两个,屋里瞬间冷清下来,陈小米打量一番王润文,尤其是多暼了几眼其饱满的胸部,最后也提出了告辞。
    …
    “叮铃铃…叮铃铃…”
    沪市,《收获》杂志主编办公室。
    等到铃声三响过后,主编停止跟对面的巴老先生聊天,起身拿起了听筒。“喂,哪位?”
    “主编,是我,邹平。”
    听到是邹平,廖主编瞧眼旁边的巴老先生,连忙问:“情况怎么样了?《活着》后续部分如何?”
    邹平回答:“情况有点复杂。但《活着》后续部分很好!非常好!比前面的4万字更上一层楼…”
    话到这,邹平顿了顿,感觉自己有点语无伦次,措辞一番才继续说:
    “我很久没看到这种水平的作品了,这是我入行以来收过水平最高的投稿,估计今后数年也很难再有了。”
    廖主编是了解邹平的,性格沉稳,不爱吹牛,是实干型人才,他连番说好,那《活着》后续部分就肯定差不了。
    廖主编紧着问:“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尽早拿下?难道是“人民文学”抢走了?”
    “暂时还没有…”
    这是请示社里,邹平不敢有任何隐瞒。
    当即把李恒的年纪、学识谈吐、灵感来源二大爷、读过几百本藏书的事、以及印数稿酬的要求原原本本讲述了一遍。
    一字不落,没有夸张,也没有缩减,主打一个真实还原。
    廖主编耐心听完,面部表情不比陈小米和邹平好多少,全是愕然。
    半晌,他看向巴老先生,问:“老师,您可听到了?”
    这么安静的房间,自然听到了,巴老先生含笑点头。
    廖主编一脸惊讶:“17岁!不到18岁!写出了《活着》,您信几分?”
    巴老先生静默良久,感慨说:“有些东西有就是有,装不来的,你没听到人家父亲是干教育工作的?没听到那几百上千的存书?”
    廖主编说:“可是…”
    巴老先生挥手打断:“小邹说,竞争对手跟这十二月来自同一个地方,人家没有当场怀疑存书和二大爷,那多半是存在的,多半是真。”
    廖主编问:“要不要邹平去调查下?”
    巴老先生摇了摇头,“能写出《活着》的人,是天才,不适合贸然打扰。”
    廖主编听得点了点头。
    其实调查也调查不出什么,连邹平都会生出自行惭愧的自卑感,那这“十二月”不说学富五车,但至少也是满腹经纶之人,是有真材实料的。
    想通此处关节,廖主编征求意见:“老师,那版税之事…?”
    巴老先生反问:“你的看法呢?”
    廖主编摇头:“没有先例!”
    巴老先生拿过茶杯,呷一口道:“那咱们就与《活着》无缘咯。”
    廖主编问:“您是说“人民文学”?”
    巴老先生说:“同等条件,你会先照顾谁?”
    当然是老乡,廖主编自是明白这个理:“可印数版税…”
    “可印数版税”五个字出口后,廖主编没再往下说,而是定定地看着老师。
    这话莫名让巴老先生回想起过去那些岁月很多文人囊中羞涩和自尽的往事,许久许久,他老人家放下茶杯说:
    “文人不容易,新时期文学的天空,应该更加宽阔而耀眼。”
    什么叫贵人?
    这就是!
    一锤定音!
    廖主编怔了怔,知晓该怎么做了,稍后对电话那头吩咐:
    “我们可以同意十二月提出的部分要求,但毕竟是破先例,得加以限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