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扫盲运动
“嘭——”
五月初,随着沉闷爆炸声在山涧作响,飞鸟惊厥,扬尘四起。
待扬尘渐渐落下,土丘后一个个头戴藤帽的矿工慢慢起身,而摆在他们眼前的是被炸飞的无数树木,以及散乱的碎石。
碎石的尽头,是一处刚刚被炸开的矿洞。
咳咳……”
咳嗽声响起,头戴藤帽的刘继隆也站了起来,身后跟着曹茂和张昶。
“娘贼的,这三十斤火药的威力这么大啊?”
“这拿去炸城墙,夯土的城墙岂不是一炸就塌?”
张昶骂骂咧咧,而曹茂也拍了拍身上的灰,目光看向刘继隆。
刘继隆朝前走去,来到矿洞面前,小心翼翼朝里看去。
只见矿洞深丈许,里面的石块碎裂垮塌,用镐子轻轻拨弄就能将其掘取出来,时不时还能看见红铜色的石头。
“来人,搭架子!”
刘继隆向身后吩咐着,不多时那些还在观望的矿工便纷纷起身,朝着他们小跑过来。
这里的矿工并不多,仅仅十一二人罢了。
矿工的编制与民团和军团一样,都是兵-伙-队-旅-团的编制。
因此矿工伙长连忙走到刘继隆身边作揖:“节帅,您后退些,避免这矿洞二次坍塌。”
“你们都不怕,我怕什么?”
刘继隆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同时看着矿工们熟练的使用方木搭建架子,刘继隆也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
前世他家就在矿区不远,也见过许多废弃的矿洞和矿坑。
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木架能最好的支撑和维护矿道的稳定性,防止其坍塌,确保矿工的安全作业。
这其中,矿洞用方木,矿坑用圆木。
搭建的方式,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梯形棚子,由一根顶梁和两根棚腿组成,支架与围岩之间需要安设背板。
支架旁还需要打楔子,每米巷道架设一到两架棚子,楔子的方向应由外向里。
这些都是刘继隆见到的东西,他虽然不了解其中理论,但照搬过来总是没错的。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这套办法确实很有用,至少在陇右的采矿工作中,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例伤亡。
“王伙长,这用黑火药采矿,比起土法采矿,速度和产量有没有变化?”
刘继隆询问到了效率和产出的问题,王伙长连忙点头道:
“肯定是有的,节帅让我们用黑火药采矿后,不管是煤矿还是金矿、铜矿和银矿,开采的效率和产出都提高了。”
“以前开采这么个矿洞,我们起码要三伙人轮班,一个白天才能推进丈许。”
“一个月下来,每个矿洞最多能挖一两黄金和一百多斤的赤铜。”
“现在一个月下来,最少能开采三两黄金和四百斤赤铜。”
“这一个矿洞,就能产出最少一百贯,差不多翻了快四倍。”
王伙长激动说着,而刘继隆也看向了曹茂,曹茂点头道:
“自从火药厂提供给工司黑火药后,工司产出的金银铜矿确实变多了。”
“不过火药厂的黑火药有限,目前只能满足临州和岷州两州的金银铜矿开采。”
“要是后续火药的产量跟上,工司每年最少能入库折色后五万贯的金银铜,以及二百多万斤铁。”
“要是按照市价卖给关内道,每年卖铁都能卖出四十万贯,若是打造成兵器贩卖则价格更高。”
曹茂的话,若是让朝廷的人听到,绝对会让满朝文武睡不着。
举大唐之力,产铁不过一千万斤,而陇右独占两成。
这两百万斤铁若是打造兵器甲胄,最少能装备三万人。
刘继隆要是有三万甲兵,李忱估计连觉都睡不着。
“军中的甲胄都补全了吗?”
刘继隆询问张昶,张昶摇头道:“现在每年产铁五十二万斤,其中半数用来打造农具,军械坊能分到二十万斤。”
“坊内铁料倒是足够,就是工匠和学徒不足,二百多名专门制甲的工匠及学徒,每年不过能制甲二千套。”
年产二千套甲胄,这已经足够了,算算时间,最迟年末就能让军中新卒尽数穿上扎甲。
“扎甲的制作不要停,以工匠一名带学徒两名,逐渐增加制甲人数。”
“我们现在还不需要那么多甲胄,但日后会需要。”
陇右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二十四万,军吏与百姓的比例在一比十二。
总的来说,这个比例还是有些高,如果不是陇右物产丰富,加上可以做二手贩子,贩马给剑南道和山南道,陇右百姓肩头的负担注定轻不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什么时候和朝廷翻脸了,以十二民养军吏一人的情况,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在刘继隆看来,起码要达到三十民养军吏一人,才能勉强能够和唐廷翻脸。
所以陇右的人口,必须能想办法提升到五十万以上才行。
不然商道一旦被断绝,陇右的日子注定不好过。
这么想着,刘继隆便看向了采矿的王伙长,谦和道:“没有你们,陇右就不可能那么安泰。”
“我代表陇右的二十四万军民百姓,感谢你们在这里的付出。”
他朝王伙长及远处的矿工们躬身作揖,王伙长吓了一跳,连忙回礼道:
“节帅哪里的话,如果不是您解放我们,我们还在给番狗做奴隶呢。”
“更何况您还给弟兄们工钱和抚恤,让弟兄们都没有了后顾之忧,是我们感谢您才对!”
王伙长接受过六个月的扫盲,还是有些墨水在腹中的。
这是陇右的现状,只要是伙长及以上的官员,不论军团、民团还是矿兵团,都需要接受最少六个月的扫盲。
六个月学不了太多东西,但起码能简单的书写,帮人写写姓名,登记登记还是没问题的,更别提千以内的加减乘除了。
“好好好,你感谢我,我感谢你,我们相互感谢。”
刘继隆握住王伙长的手,王伙长激动握着,而曹茂也开口道:
“节帅,我们该回狄道了。”
“好。”刘继隆应下,随后与王伙长寒暄几句,转身便离开了。
见刘继隆离开,几名矿工凑上来:“王头,您刚才和节帅握手了,什么感觉?”
他们目光激动中带着羡慕,王伙长则是后知后觉道:“忘记了,但节帅的手很软,比我家妇人的手还软。”
“您莫不是得了疯病?”
“对啊,节帅常年打仗,手都是拿兵器的,怎么可能手软!”
众人鄙夷看向他,王伙长急得辩解:“就是软!又软又暖和!”
“走吧走吧,王头估计是想家里的娘子了。”
众人倍觉无趣,只当是王伙长想女人了。
不管王伙长怎么辩解,他们都不相信,因为他们始终觉得,常年打仗的人就应该手硬手黑。
不多时,他们继续在矿洞内开始了爆破和挖矿的工作。
两日后,刘继隆他们也返回了狄道城内,而此时的夏收已经开始了。
城外的小麦正在被收割,所用的农业工具,基本都是刘继隆改良过的。
百姓们在田间朝刘继隆遥遥作揖,刘继隆也在马背上作揖回应。
曹茂和张昶及护卫刘继隆的五十余名精骑都感到骄傲,挺直了自己的胸膛。
“今年老百姓能吃口白面了。”
刘继隆望着沉甸甸的麦穗,感叹说道:“不容易啊……时间一晃就四年了。”
“三州的公田和私田,也基本成了熟地,粮食产出也将变得更多了。”
对于刘继隆所说的这些,曹茂也笑着颔首道:“今年的熟地加生地,应该能突破二百万亩了。”
“三年后的夏收和秋收,都护府正常收税都能收获四十万石粮,此后每年都能增长五六万石的税粮。”
“长此以往,陇右一定会比昔日吐蕃霍乱前还要强盛!”
“没错!”张昶附和出口,刘继隆脸上笑容也藏不住,但他也清楚生产力在这里摆着,人口数量和畜力限制了陇右。面对二人的乐观,刘继隆不得不浇冷水道:
“人口是我们的短板,陇右需要不断的引进人口,才能保持强盛。”
“朝廷不会坐看我们引入各道人口,肯定会想办法在我们收复鄯廓后对付我们,正如他们当下对付河西一样。”
他提到了河西,张昶闻言直接骂道:“狗脚朝廷,他们自己不出兵解救我们,我们自救结果还要被他们收拾!”
“这张河西和张使君怎么就不敢和朝廷干一仗呢!”
“干一仗让朝廷知道厉害就行了!”
张昶是真的生气,不止是他,曹茂也同样生气。
哪怕就是知道归义军下场的刘继隆在看到唐廷的这些操作时,也不由气血上涌,恨不得冲到长安,揪住那位大中天子的衣领是怎么想的。
当然,他更想揪张议潮、张淮深的领子询问两人清醒没有。
但凡他们别指望朝廷,把索勋和索氏解决,其它各个豪强也不会那么强势。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车之鉴,刘继隆才会选择这一条路。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哪怕唐廷前后给了他二十余万匹绢帛,但这也是他努力的结果。
但凡他要是和张议潮叔侄一样软弱,李忱也不会想着用绢帛来安抚自己。
事实证明,只有自己的拳头够硬,才能在不动手的情况下,换得来自“大唐的尊重”。
思绪间,他们走入了狄道城内,并在之后前往了都护府。
“节帅!”
都护府内,高进达与崔恕正在理政,刘继隆特意将他们二人召到了正堂。
“出兵鄯州的事情,各州准备如何了?”
他坐在主位询问,而左首位的高进达闻言作揖道:
“距离出兵鄯州还有些时间,眼下各州还在夏收,等夏收过后,距离较远的成州、武州、松州等镇兵马便会出发。”
“河州那边,马刺史已经准备好民夫和军粮了。”
“火药呢?”刘继隆询问。
对此,高进达也回应道:“陈济通说需要您的符节。”
“好!”刘继隆颔首,紧接着取出腰间的符节丢给曹茂:“告诉陈济通,从火药厂往河州运三千斤火药。”
“另外把注意事项告诉马成,这三千斤火药若是爆炸,起码要死几十上百人。”
“是!”曹茂应下,而刘继隆也沉思了起来。
根据崔恕提供的情报,鄯州的两座城池,无疑被拓跋怀光经营的十分坚固。
即便军中有黑火药,也并非就能轻松攻破。
刘继隆不是没想过制作火炮,只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制作火炮。
他试图用浇筑法来制作火炮,结果制作出来的火炮坑坑洼洼还十分沉重。
不仅如此,几次放炮过后,炮身也出现了裂痕,有炸膛的风险。
此外,他们手中黑火药的威力太小,射程太短,十斤炮弹只能打出二百步远,威力还不如配重投石机。
显然,他想要发展出成熟的火炮,就必须让火药的威力提升,并凭此提升射程才行。
只可惜他不懂火药,而工匠按照他所说的“一黄二硝三木炭”的配比,也无法调制出威力更大的黑火药。
这让刘继隆时常怀疑自己把配比记错了,因此他放开了对火药配比的权限,让陈济通带工匠小心实验。
只是实验火药归实验,量产的火药还是以他给出的配比进行量产的。
“我去矿区前问你们火药的产量能不能提高,现在有结果了吗?”
刘继隆询问崔恕,崔恕惭愧作揖道:“木炭还好说,可硫磺和硝石的开采量太少。”
“以陇右的情况,每年能稳定产出三万斤火药,但大部分都得用来开矿。”
“不能增加人手?”刘继隆疑惑询问,高进达与崔恕同时摇头。
“岷州的硫磺虽然不少,但想要运输下山十分困难,加上山体脆弱,也无法用火药开路,所以产量提不起来。”
“另外,硝石的产量不多,即便投入人手开采,也不会获得太多的硝石。”
“与其招募数百人开采,倒不如直接从河西采买来得便宜。”
问题摆在眼前,刘继隆因为硫磺而来到陇右,却因为硝石要与河西做生意。
好在他在得知陇右硝石产量不多后,便有了收复鄯州,开辟与河西商道的想法。
“这件事我也想过,但不能由我们开口。”
“不过以河西如此局面,想来等我们收复鄯州后,张淮深会主动派人与我们沟通的。”
“此外,我对……”
刘继隆给众人吃了颗定心丸,随后说出了他的想法。
由于唐廷对河西的封锁,河西的这些商货只能通过走私前往关内道,走的量很小。
唐廷敢封锁河西,却不敢封锁陇右,而陇右也就可以重启丝绸之路,借此养军。
他忘记从哪看来了的消息,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的贸易量在每年一千万匹绢帛的程度,也就是上千万贯。
后期由于道路受阻,以及西域和中亚局势太乱,贸易量因此骤减,但也有数百万贯的价值。
自己只要给俞从晖他们机会,哪怕让利一半,也能从丝绸之路中获取上百万贯的财富。
只要有钱,哪怕唐廷封锁自己,那些贪官污吏也会将人口源源不断送到自己的手上。
更何况如今的大唐已经开始势微,刘继隆已经从俞从晖他们口中听到了好几起牙兵、州兵驱逐节度使、观察使的事情。
现在是大中十年,刘继隆不记得李忱是什么时候死的,但应该不会太久了。
毕竟在他印象里,李忱好像是在五十出头还是五十二三岁的时候死的。
这么想着,他的目光放到了高进达和崔恕身上。
“丝绸之路这件事情,需要你们俩和俞从晖、王焘他们这些牙商好好沟通。”
“下官领令!”二人作揖应下,刘继隆继续说道:
“这四年来,我们扩张的速度很快,但军队的素质却不可避免的下降了。”
“别的不说,单说军队的扫盲,就不可避免的慢了下来。”
“张昶,你对军队最清楚,你回答我,你觉得现在军中能做出万以内加减乘除和认识一千个字的有多少人?”
面对刘继隆的询问,张昶没能及时反应过来,片刻后才开口道:
“这四年来,我们又是打仗,又是军垦,又是训练的……”
“老实说,真正安定下来扫盲,还是去年夏收之后。”
“军中兵将一万六千二百人,若是按照节帅您定出的脱盲标准,最少有七成以上的弟兄都还属于“文盲”行列。”
“不过这也没办法,我们在大中八、九两年中扩军速度太快,许多弟兄本来就是文盲,还没扫盲结束又扩军。”
“加上陇右的先生不够,还得教导学子读书,能分给我们的先生确实不多,扫盲速度也快不起来。”
张昶说出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陇右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
见状,刘继隆继续对张昶问话:“李别驾这些日子寄出去多少封书信,来了多少人?”
“前后最少寄出去六十多封书信了,但来到陇右的只有三十六个人,都是梓州和东川衙门里无品秩的直白或流外。”
“他们心气倒是不大,按照您说的,给了有品秩的官职后,便沉下心来做事了。”
“不过就这点人,始终还是太少了……”
张昶叹气回应,刘继隆则是连忙道:
“告诉他们,让他们也写信邀请其他人来陇右,只要能够书写文章,最差也能给他们安排个国子监博士和县衙录事的官职!”
“不管他们的官职是什么,上午干活,下午帮助军队扫盲。”
“在我拿下鄯州回来前,我最少要看到五百名陇右道以外的境外官吏!”
“是!”张昶硬着头皮接下这个任务。
刘继隆见状也起身道:“先解决军队的扫盲问题,然后再解决学子的学习问题。”
“如果达不到标准,所有人留级一年也行。”
“苦就苦这三五年,等这批学子读出来,我们就再也不用为官吏人选犯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