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 作者:京华闲人
第六十三章 陈兵大堡戍
<!--go-->
唐潮的先头部队虽然只有六百人,算不上什么大队人马,但作为一处军事要塞,大堡戍中的守卫兵丁不可能对这样的一支队伍视而不见。在“飞龙军”先头部队距离大堡戍还有两、三里远的时候,要塞望楼上的军兵就已经发现他们,并报告了自己的长官——由于距离远,所以了望哨报告给长官的消息是有数百人的正向要塞而来,目的不明。
虽然哨兵报告的消息很模糊,但作为距离边境不远处的要塞的长官,这名千总大人还是一面命令手下兵士们戒备,一面派出几名骑马斥候前去确认这队人的身份——北汉骑兵主要驻守在各个边境重镇,大堡戍这种二线堡砦并没有什么骑兵部队,只有几名军官和他们的亲卫以及几名斥候才有马骑。
随着这位千总的命令,整个大堡戍中立时热闹起来。兵士们有的在堡内空地上集结,有的登上护墙向外戒备,还有五骑斥候出了堡砦的北门,向“飞龙军”先头部队所来的东北方向飞奔而去。
正在急行军的“飞龙军”先头部队自然看不到大堡戍中的热闹场面,不过对那五骑向他们奔来的斥候却是看得清清楚楚。走在队伍前面的唐潮、常生俊等人自然知道这几名斥候奔向自己的原因,不过早已做好准备的他们并没有丝毫的慌张,依然快速的向大堡戍的方向前进。
由于两边都是全速前进,因此双方很快就近到了可以看清彼此面目的距离,此时“飞龙军”先头部队距离大堡戍不过一里半远。
如果说这五名斥候在刚被派出来时,心里还多少有些搞不清楚前面这数百人到底是什么来历。那么,现在他们距离“飞龙军”先头部队只有二、三百步远,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出对方领头者和他身后那些人的穿着打扮和身上携带的东西。虽然一时还不知道对面这些人为什么要穿得这样花花绿绿的,一个个肩上还都扛着一根奇形怪状的棍子。但是,从对方行进时那整齐的步伐、严肃的表情,以及其中的一些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肃杀之气,这几名斥候几乎可以百分百肯定对面这些人应该都是训练有素的军人。
面对这样一支深入自己边境之内数十里,明显不属于北汉军队的军人,这五名斥候几乎同时勒住了自己的座骑,有的伸手拔出自己的佩刀,还有的则从弓箭袋中抽出长弓,并将箭矢扣在了弦上。五名斥候中官最大的一名什长一边示意其他四人小心戒备,一边提马向前,举起手中的单刀,向仍然在前进的这支队伍喝问道:“前面的是什么人?来此处做什么?”
斥候什长喝问的声音很大,对面的这支队伍却似乎根本没有听见一样,继续快步向前行进,双方的距离已经接近到了两百步以内。虽然对方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但这样的举动已经说明了一切。因此,那斥候什长一边示意自己的手下做好准备,一边将刀前指,再次喝道:“前面的人立即停下,否则老子就要开弓放箭了。”
随着他的举动,他身后已经将弓箭拿在手中的两名斥候一齐将弓箭举起,拉弓如满月,指向了对面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两个看着像首领模样的人,只待自己的长官下命令,或者对方有什么异动便立即开弓放箭。
就在这时,被他们的弓箭手瞄准的那两个人中的一个将右手向上一举,喊了一声“停下”,在他后面原本快步疾行队伍立即停下了脚步,站在原地不再移动。虽然对方停止前进令斥候什长及他手下的斥候们略松了一口气,但对方这种令行禁止、行动整齐划一的表现使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这是一支军队,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面对这样的情况,斥候队长此时有两种选择。一是上前询问,搞清楚对方的来历和目的。二是立即拔马回返,向堡内示警。然而,如果选择前一种方法,那么一旦对方是敌人,只怕自己这五个人很难脱身——虽然自己这边有马,而对方无马,但如果对方队伍中有弓箭手的话,自己这边马跑的再快也没有弓箭飞的快。如果选择后一种方法,尽管自己这几个人可以利用对方没有准备的空档,跑出其弓箭的射击范围。但就这么空手而归,什么重要的消息都没有打探到,只怕回去也不太好向千总大人交待。
两种选择都有利有弊,斥候队长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由得犹豫了片刻。虽然斥候队长在片刻的犹豫后,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不管对方是敌是友,自己都应该立即带领手下返回堡砦,再做打算。但正是他这片刻的犹豫,却断送了他自己以及他四名手下最后的逃生可能。
就在斥候什长想要拔马回转的时候,对面的队伍中突然传出一声大响。在后面全神戒备的那四名斥候先是被这声大响吓了一跳,紧接着他们就看到自己的什长在马上摇晃了几下,手中的单刀也脱手落地,随即便一头栽到了马下,在地上抽搐了几下后便一动不动,显然是中了对方暗算。
虽然后面的四名斥候搞不明白自己的什长是怎么被对方暗算的,但此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马上逃回去,向千总大人报告。既然要跑,那两名已经张弓搭箭的斥候自然不能再保持着开弓的姿势,而是要把手中的箭射出去才行。于是,这两名斥候下意识的就要松弓弦。就在他们将松未松的时候,对面队伍中再次传来两声大响。随即,这两名斥候便觉得自己胸口处有如被大锤敲击一般,巨大的力量令二人身躯都是一震,原本已经指向对方领头人的弓箭也随之发生了移动,向着斜上方疾射而出,最终落在了距离对方领头人数丈远的地方,没有对对方的任何人造成伤害。而在两支箭矢落地之前,那两名持弓的斥候便已经摔落马下,追随他们的什长而去。
在两名持弓斥候落马的时候,那两名持刀的斥候已经将座骑掉转了方向,准备逃回自家堡砦。然而,不等他们催动胯下马狂奔,身后又一次传来大响。这次依然是两声,而这两名意图逃跑的斥候则应声落马,与自己的那三名同伴相会去了。
从斥候什长上前阻止对方前进,到五名斥候全部倒地身亡,整个过程看似挺长,其实持续了连半分钟都不到。早就预料到可能会受到大堡戍中军兵盘查的唐潮,在从秘密营地出发之前便已经吩咐先头部队中的十几名优秀射手,要他们见机行事,一有异常便立即射杀前来盘查的北汉军兵,并特意将他们十几个人安排在一起,以便彼此之间的协调。这十几名优秀射手也确实没有让唐潮失望,在看到对方斥候逼近后,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分配了射击目标,并安排了补射的人手,在一眨眼的工夫便将五名斥候全部狙杀。
射杀了对方的斥候,唐潮没有丝毫的耽搁,立即命令部队跑步前进,以最快的速度接近大堡戍。
尽管斥候们被射杀的地方距离大堡戍还有一里多地远,已经登上望楼观瞧的那名千总根本看不清楚自己的五名手下是被什么武器给打倒在地的,但有一点他却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对面这五、六百人绝对是不怀好意,是敌非友。
尽管敌军人数不过几百,而他手下有上千人。如果据堡砦而守的话,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考虑到对方既然能够杀到自己面前,说明他们已经冲破了瓶形砦的守卫,而那里驻守的兵士不下五千人。这样看来,这支几百人的队伍显然应该是敌人的先头部队,其后边的主力恐怕不会少于万人。虽然往常作为北汉盟国的契丹人——这名千总常年驻守此处,曾多次与南下“打草谷”的契丹人作战,因此已经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次来的依然是“打草谷”的契丹人——多是只出动几百上千人来北汉境内“打草谷”,但一次出动上万人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过。因此,这名千总急忙从望楼上走下。他一边下令所有兵士严加戒备,一边叫过自己的亲信家丁,匆匆写了一封告急文书,让他立即骑快马前往繁峙县城,向那里的县太爷报告有外敌侵入,请他们立即向驻守雁门关以及代州治所雁门县的大军求援。
吩咐完了之后,这名千总重新又登上了望楼。一会儿往东北方向看看越来越近的敌军,一会儿又转头看看自己那已经冲出堡门,向往西南方向疾驰而去的家丁。此时,这位千总大人心急如焚,恨不能自己那名去报信的家丁肋生双翅,一眨眼就飞到繁峙县城乃至雁门县城才好。
然而,那名寄托着他全部希望的家丁跑出堡砦没多远,便又传来了第六声大响。而那名家丁则应声坠落马下,再也不能动弹。随即,从通往繁峙县官道旁的树林中驰出了数十骑身上穿着与那几百敌军一样花花绿绿衣服的骑兵。其中一人手中端着一根样子非常奇怪的棍子,策马来到已经倒地的家丁跟前,跳下马来仔细检查了一下这名家丁,并从其身上搜出了一件东西展开观看,估计就是那封告急文书了。
目睹了这一切的那位千总大人明白自己已经被敌人断了后路,如今除了向老天祈求瓶形砦派了求援的信使——尽管这个可能性基本为零,如果瓶形砦有求援信使,也应该先到他这里才对——外,就只有拼死守堡这一条路可走了。因此,这位千总大人立即向所有兵士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死守堡砦,凡有临阵退缩、畏敌不前者格杀勿论。
守堡的兵士们也是常年与契丹人打交道的,知道两国之间虽是盟友关系,但这些化外蛮夷之辈根本不把北汉这个盟国放在眼里,南下“打草谷”的举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契丹兵所过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就算自己放下武器投降,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轻则被抢掠一空,掳回辽国去当奴隶。重则当场被杀,死于非命。因此,那名千总死守的命令一传下来,所有兵士倒是被激发出了一种同仇敌忾的精神,并未有一人表现出畏缩、惧怕的情绪。
大堡戍守军这边严阵以待,“飞龙军”先头部队此时也已经在堡砦外一箭之地停下。在各连连长的指挥下,原本因为快速奔跑而有些散乱的队列重新归于严整。由于这些“飞龙军”士兵都接受过数月的正规训练,组织性、纪律性都相当高。因此,尽管只有三个小方队不到四百人——阵前列队的只有三个步兵连,炮兵们则在“狼牙”小队的保护下在步兵方队后面布设阵地——但却依然给人一种威风凛凛、沉稳肃杀的感觉。
;
第六十三章 陈兵大堡戍在线阅读
<!--t;
第六十三章 陈兵大堡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