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三章 平叛之议(一)
    北平,建文元年九月二十六日。

    今天的太阳升的似乎格外的晚,惊吓了一夜的北平百姓,自然希望黑夜快点过去,可对黎明却有一种异样的惧怕。

    天还蒙蒙亮,住在同福里的王大壮就被一阵锣声唤醒,直到天亮才迷糊了一阵子的王大壮却立刻起身,扒开门缝往街上看,就看里长孟老汉正在街上叫唤:“起来了,起来了,燕王起兵靖难了,所有人都赶紧出来,听听燕王的檄文!”

    大壮的媳妇也没有睡着,听到里长的话,有些害怕的道:“当家的,怎么办?要不别出去了吧。”

    大壮叹了口气,强笑道:“不会有事的,叫上福娃,一起出去听听孟里长说些什么。昨晚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去听听吧。”

    大壮媳妇抱着儿子福娃,跟着大壮出了门,来到坊里的空地,发现那里已经聚集了许多人,台上站着孟里长,身边是一个文官和几个军士,眼尖的人甚至看到一个军士的刀鞘上还有血渍。

    待人到的差不多了,孟老汉敲了敲了锣,大声道:“各位乡亲父老,老汉在这里和大家交个底,朝中出了奸臣,要谋害燕王爷。燕王爷大怒,斩杀奸臣,这就是昨天晚上大家听到的声音。另外为了让皇上知道燕王爷的冤屈。燕王爷根据太祖皇帝的旨意,起兵靖难,要到京师去祭拜太祖皇帝的陵寝,再向皇上说明原委。可是朝中奸臣实力太大,要出大兵来阻止王爷进京,王爷不得已,号召大家踊跃参军、捐粮。王爷承诺,立下战功都会得到封赏,现在捐的粮食,会加倍偿还。”

    里长讲完,那个文官接着出来念了檄文,可是大家根本听不懂。只是,大家都明白了一件事,要打仗了,王爷要打到南京去,要征兵征粮了。

    最后王大壮选择了参军,因为不参军不行,燕王的征粮队征走了家里的余粮,如果他不去参军,就得在家里饿死。他参军之后,征粮队给他家留了一些口粮,足够媳妇、孩子吃饭了。

    总之,北平城立刻变了个模样,粮食实行配给制,人民踊跃参军,一天下来,燕王增加了五万军队,拣选精锐,得精兵两万,其余编入守卫军队和辎重兵。

    北平城门口悬挂着宋忠、谢贵等人的头颅,门旁贴着靖难檄文,门口还有士兵,不停的喊着:“朝廷奸臣当道,要屠杀北平百姓,燕王起兵靖难,保一方水土平安。”可是过路的百姓却匆匆而过,不敢与士兵对视。因为士兵如果发现体质壮硕的百姓,就会拦下来,令其去当兵,如果不愿意,就会以叛逆的罪名处死。

    朱棣得了北平之后,首先挑选精锐自将,以张玉、朱能、邱福、徐忠为都指挥佥事,统帅诸军;另外布政使茹瑺、按察使陈瑛留任,提拔李友直为布政使参议,茹瑺辅佐世子,守北平,其余投降官吏文武各有所任。

    ......

    京师,十月初一。

    朱允炆之所以能在事发六天后就得到了燕王谋反的消息,得益于宋忠的卫队长匡毅的夺路狂奔。他让四个手下从前厅突围,自己却转向后花园。顺路解决了一个家人后,穿上他的衣服,然后就在后花园放起火来,趁乱逃出了布政使衙门,而从前门逃出的卫士与门外的卫队一起,都死在了朱高煦率领的兀良哈骑兵刀下。

    匡毅是个福大命大之人,他选择了稍远的西直门出逃,赶在了朱棣封锁九门之前逃出了北京城。当然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而朱棣的防卫重点放在南面和东面,西面防守并不严密。

    匡毅趁夜偷了一匹马,往直沽赶去。他知道,只要燕王造反,则北平附近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无论是哪里的守将,都有可能会绑了他,向燕王请功。直沽城是皇上坚持修建的,守将是皇上的心腹郭玥,其部下大部分来自于武学,是可以信任的。

    匡毅昼夜兼行,马累死了,就步行,终于在第二天也就是九月二十六日下午赶到了海河东岸,被在河上巡防的哨船发现后,飞报给郭玥。郭玥闻报大惊,立刻加强了直沽的防御,派小船沿河向上巡视,同时六百里加急通报朝廷,以及向征虏大将军耿炳文、河南都司瞿能和山东都司盛庸发出警报。

    耿炳文闻报时已经离真定城不远,他立刻快马奔进真定城,据城防守,朝北方派出侦骑,同时向朝廷催派援兵。

    朱允炆闻报后大惊,尔后心痛不已,他很欣赏宋忠这个人,宋忠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几乎没什么恶名,做事情也较为光明正大,本来他还想将来大用的,可惜没想到宋忠会以这样的方式惨死北平,本以为他至少可以全身而退的。虽然具体的情况还没有报过来,但他根据自己的印象就知道朱棣应该正在扫平北平周边,现在他无比怀念有电话、互联网的时代,现在的信息传递太慢了。

    他立刻在武英殿召开军机处的会议,参会的人员有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武英殿大学士王度、翰林学士解缙、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户部侍郎卓敬、武学教官何福和顾成,以及调查司司长封行健。封行健最近很满意,他发现跳出锦衣卫的圈子并不是什么坏事,专门做情报反而更得皇上重视,唯一不好的就是不能再穿那么张扬的飞鱼服了。

    首先王度在朱允炆的示意下,拿起指挥棒指着地图道:“目前所知道的最新消息是九月二十五日晚上的,是北平都指挥使宋忠的卫队长匡毅送出的情报。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九月二十五日下午,北平布政使茹瑺请宋将军去府中议事,然后......”

    王度大致叙述了一下当时的情形,这一切震惊了所有了。光天化日之下,北平布政使、按察使刺杀了北平都司,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念头,却不敢说出来。

    看到大家的顾虑,朱允炆笑了笑,道:“诸位,朕来评价一下这个事情,大家有问题可以直接提出来。”

    “这件事的起因是茹瑺和陈瑛两个人联手做了个圈套,刺杀了都司宋忠,然后府外有骑兵、弓箭手杀灭了所有的都司卫队,卫队长匡毅侥幸逃出,向朝廷告急。对吧,朕的描述没有问题吧。”

    “皇上圣明。”

    “首先朕觉得茹瑺、陈瑛杀害宋忠不是要自己造反,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他们必然受人指使。对了,刘振,派人去刑部、大理寺传旨,抓捕茹瑺、陈瑛的家人,等两人反叛的消息确定后,立刻明正典刑。”

    “是!”

    “对了,宋忠的家人可在?”

    齐泰站起来,拱手道:“皇上,宋忠是浙江海宁人,父亲宋云天随太祖起兵,战死沈儿峪,宋忠世袭千户,积功升为锦衣卫指挥使。其老母尚在,正妻李氏,为杭州府训导李闻道之女,育有两子一女,长子大约十七八岁,具体名字臣记不住了。”

    朱允炆笑道:“齐尚书好记性,那好,朕下旨追封宋忠忠贞侯,赐伯爵世袭铁劵,世袭指挥使,准嫡子袭爵;另外赐老夫人正一品诰命,李氏从一品诰命。”

    话音刚落,众皆大惊,卓敬站起来道:“宋将军遇刺身亡,皇上悲痛,臣可以理解,但赏赐是否太厚?”

    其他人也纷纷请朱允炆收回成命,尤其是何福、顾成更无法接受,他们已经年近花甲,却没有爵位在身,宋忠遇刺身亡,就追封忠贞侯,还世袭伯爵,这让他们眼热、妒忌不已。

    朱允炆站起来,双手虚按:“诸位,朕知道诸位所想,认为宋忠赏赐过重,从其功劳来说确实有些重。但是,朕可以肯定的说,宋忠为燕王所杀,他是朝廷平定燕王叛乱而死的第一人,所以朕要厚赐于他。朕不仅是要褒奖宋忠的功劳,还要让众卿明白,平定燕逆,朕会不吝赏赐。朕也希望诸位能够勠力同心,早日平定燕逆!”

    “愿为皇上效死!”听了朱允炆的话后,众人非常兴奋,齐声跪地谢恩。

    朱允炆抬抬手:“大家起来,朕今天有些心里话要说。”

    “谢皇上!”

    “朕首先定个基调,此次平定燕逆之乱,朝廷的赏赐不会低于驱除北元。”

    啊?众人都惊诧的瞪大了眼睛,别说年轻的国公了,即使何福、顾成等老将也没有将燕王叛乱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燕王最多也不过局促于北平一隅,兵不过十万,朝廷军力超过百万,钱粮更是远远过之,平定叛乱是理所当然的,皇上怎么会看的这么重呢?

    看到众人的神色,朱允炆暗自叹息,也许历史上的靖难就是因为过于轻视燕王才一步步走向失败的吧。自己不懂军事,也不能上战场,能做的就是提醒将士,要重视燕王。另外用重赏激励诸将杀敌,对了,还有军法要严厉,大军出征,首重军法。

    朱允炆拿过指挥棒,走到墙边的地图前,众人连忙跟上去。朱允炆点着地图道:“如今的形势让朕很担忧。”

    “第一、燕逆起兵谋反,朕估计北平周边的卫所很快会投降,比如通州、密云、蓟州、遵化等地,所以不出一月,其兵力就会达到数万之众。北军素来善战,燕逆到时就可以和朝廷的军队进行十万以上规模的会战了,所以一旦前线的将领玩忽懈怠,就必败无疑。”

    “第二、周王、冯胜、王弼在大宁叛乱,很可能与燕逆有勾结,所以其八万之众可能会很快进入长城,两者合兵,朝廷之军就需要三十万以上方能与之抗衡。”

    “第三、自洪武末年我军漠北惨败以来,蒙古人势力大增,朕可以想象,当大宁军也进入长城后,开平、大宁就会变成蒙古人的牧场,如果他们再越过长城,那么就可能是逆天大祸了。”

    “第四、形势的恶化,还会引起连锁反应,说不定其他藩王也会有异样的心思,这也是朕忧虑的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