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4章 收购银元计划
    开始,大家吃肉挺香,后来就开始抢青菜吃,芹菜、蒜苗、蒜黄、莲藕成了大家的最爱。得亏姥姥买的多,都是成筐买的,而且买了好几筐。

    舅姥姥又发感慨:“俺头一回觉得青菜比肉好吃,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吃作孽了。不过,俺就是觉着,冬天的青菜比夏天的好吃。妹妹,嫂子跟你享福了,俺这是头一次过年吃上青菜。”

    舅妈和妈妈每天的工作就是做饭,她们变着法子的做,厨艺大涨。听到大家夸她们手艺好,大舅妈却说:“俺总算明白了,练手艺是咋回事了,俺这手艺真的是练出来的。原先,一年到头吃不上两次肉。俺前三十多年,也没今年一年吃的肉多。”

    大年初一刚吃完午饭,爸爸就被卫生院的人叫走了。大年初一的上午,卫生院死了个孩子,院长就派人来请爸爸。

    来人说:“有吴医生坐镇,基本上不伤孩子。他那手针灸绝了,把多少孩子从死亡的边沿拉了回来。今天的孩子送来的晚了,没等配好液体就不行了。要是吴医生在,用针灸延会命,只要输上液,就能救回来。”

    看来,再好的特效药,也得在良医手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人,才是在这场与疾病的搏斗中取胜的关键。

    爸爸拿了件换洗的衣服,就跟着他走了。临走嘱咐道:“这几天,别领着孩子走亲戚,说不定在哪传染上。”

    晚上,一家人早早的睡了,毕竟,早上起的太早了,白天又没捞着休息。悠悠和姥姥进了空间,姥姥还是担心李爷爷和杨奶奶他们,“明天俺得去一趟,告诉你李爷爷他们一声,别让他们出了事。”

    悠悠安慰她说:“您放心把,没听爸爸说还没抓住人吗,李爷爷他们都机灵着那。”

    为了转移姥姥的注意力,悠悠和她盘点去年一年的收入,本来昨天悠悠就准备算出来的。结果,一杯茅台酒下肚,就找周公玩耍去了。

    去年一年,光是人民币,就存下了一百五十多万。尽管有思想准备,听悠悠说出来,姥姥还是被震住了。“多少?你没算错吧?”

    悠悠看着姥姥:“您老稳稳,什么叫俺算错了,咱这账用算吗,钱点清了就好。”

    姥姥反映过来:“也是,幸亏不用咱俩点钱,不然,咱娘俩一夜不睡,也数不清。”

    姥姥哎,您知不知道,有句名言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数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咋听您这话音,还成了负担。

    姥姥说:“咱今年就消停着过,人们经过流脑这事,看钱更重意了,今年啥也不好干。”

    “姥姥,要不咱今年收银元和黄金吧,王奶奶不是说,现在卖金银的多吗,咱也趁着收些吧。您知道,俺商城里的银元价格多高。有收藏价值的咱就放着,眼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化成银锭,真心疼。”

    “咱咋收啊,铜钱能从废品站回收,银元可没处买去。再说,废铜才几个钱,咱买得起,银元一块就是2.50元,咱也买不起啊,更别说黄金了。”姥姥越说越犯愁。

    悠悠也觉着姥姥的话有道理,现在国家收购的黄金价格8.40元一克,确实够便宜。不过原来的金首饰讲究份量足,手镯都是足两的,虽然是十六两制,每个手镯也是312.5克,一个手镯就得262.50元。

    再说了,金子的质量也不好鉴定,重量更不好掌握,不如收银元省事。其实黄金也没什么保存价值,只能放着增值。

    就是银元,自己的钱看着不少了,可以说是相当多,也买不了多少。从去年跟着姥姥卖银元就可以看出,民间的银元数量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手里多少都有一些。

    悠悠从网上的资料中得知,七三年,国家提高了银元的收购价格,从一元提高到2.50元,激发了人们的出售热情。临水地区,当年就收购银元45万枚,以后每年的数量也在15万枚以上。

    一直到八零年,国家再次把银元的收购价格提高到5元,人们反而舍不得出手了,每年的收购数量降到了几千枚。

    再说了,普通的“袁大头”(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保存价值也不大,老百姓手里,大部分也是这种银元。

    既然自己的资金不充足,就得尽量的收够保存价值高的银元。其实,除了“袁大头”,其他的银元的保存价值都不错。

    姥姥听清了悠悠的纠结,根本没当回事:“这还不好说,咱加钱收别的银元,银行2.50元收,咱3.00元收,一块银元多出0.50元,准能收起来。”

    悠悠听了,对姥姥竖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姥姥一巴掌拍落了她的胳膊:“你就作怪吧,敢调侃姥姥,胆子够肥的。”

    初二一早,姥姥就去了临水,她还是不放心,非得去看一趟。

    到了傍晚,姥姥回来了,跑了一天,虽然很累,但她神情特别的轻松。

    姥姥偷偷的对悠悠说:“你李爷爷他们都没事,听到风声,早早的就收手了。听说抓了几个卖高价的药贩子,该,让他们黑心。

    也该他们倒霉,本来事情都过去了,听说上级抓药贩子,开始被他们坑了的病人心理不平衡,就把他们告发了。

    援朝舅舅他们俩口子是初五走的,他们在家也没闲着,石庙的群众听说三舅能联系到猪仔,都来找他帮忙。

    石庙的干部今年也准备办养猪场,他们村大,一共九个生产队,要的猪仔数量大。

    本来三舅的假期到初八才结束,为了给大伙买猪秧子,就提前上班了。除了给大家买猪仔,还得给韩屯联系簸箕柳插条。

    村里计划把河滩里的耕地,也全部插上簸箕柳。春季插栽簸箕柳,化冻就能进行。

    胜男三舅妈喜欢在代销点里忙,每天忙完不自觉的就会算利润,每次算完都惊讶的不行,说姥姥的小代销点,挣的比他两口子的工资都高。

    她感叹的说:“等我退了休,也开个小代销点,不过姑您得领着俺跑开门路,这黑市的东西比俺们供销系统的,质量好多了。”

    舅姥姥笑着骂她:“你个不长脑子的,等你退休了,你姑老的该走不动了,还领你跑门路。”

    姥姥的代销点,春节期间,卖出去八千多元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是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来的。就是按正常的15%的利润算,也得挣一千二百元。怪不得三舅妈喊着,比他两口子的工资高。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